第17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爆炸是四月底发生的事情,五月初姜觅雪也赶往蓝岭州,截至七月,《态度》剧组正式宣告杀青。
  整个拍摄历时将近一年,也实在说得上一句“命途多舛”了。
  “不过也有另一句话能对得上号,”搭乘上回国的航班时,孟际舟道,“叫做好事多磨。”
  姜觅雪道:“但愿。”
  老实讲,虽然话是那么说,但姜觅雪这么回答的时候并没有想太多。
  诚然《态度》的剧本不错,又是陈让亲自操刀监制加导演,都不提演员怎样,用脚想都能知道这个电影的成绩不会差到哪里去。
  但关于它能有多好——姜觅雪还真没太考虑过。
  她看重的是自己对这个故事的喜欢,以及自己在演绎的时候是否有尽到全力。
  而经过反复思索,她仍然确认这两点,那就够了。
  虽然等电影的成绩真正出来之后,所有人都还是吓了一跳——
  十月底,《态度》剪辑制作完成,电影名改为《offie》,送审各国电影局的同时,送往柏林(berlinale)国际电影节委员会评选。
  十二月,《offie》陆续通过各国的电影审查机构审核,排片宣传铺上日程。
  第二年一月中旬,柏林电影节委员会宣布入围名单。
  没有什么悬念的,《offie》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二月初,姜觅雪等电影主创前往柏林参加电影节。
  作为国际三大a类电影节之一的柏林国际电影节,相比起戛纳和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其实在对电影作品商业性上的关注要稍差一些,而更加重视政治和社会现实——也因此,像陈让这样以商业片最出名的导演会选择来竞争这个奖项,也颇为令人侧目。
  但同样的,大家对陈让是否能够获奖,也对应地抱有了一种近乎看好戏的心态。
  毕竟以陈让在电影圈的地位,仅仅凭借大家对他名字的尊重,都已经可以把陈让的作品保送进入围名单——但能不能获奖,拿的是什么奖,才是真正考验技术的时刻。
  更不提这类似乎是涉及到种族歧视的敏感题材,是陈让第一次涉足了。
  然而等到《offie》首映当天,所有坐在现场的观众在看完整部片子之后,才意识到:陈让的野心哪里止于此啊?
  三个人的故事主线,用一个披了种族歧视外衣的心理学实验将三个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不同信念的人绑在一起,对他们的过去、现在、未来进行讨论:
  嫉妒蒋路的carl最终还是凭着自己的努力进入到斯坦福大学,成为一名正式的□□——虽然尖酸刻薄仍然是他人生的主调,甚至一度闹到了被学生举报的地步。
  而在开头一副“为了学术我什么都愿意”的蒋路却在完成博士学业之后,接手了家族生意,成为了当地最有盛名的“可恶资本家”。
  在旅程中和蒋路产生了朦胧情愫的offie找到了养父的骨灰,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通知书,取得了对应的学位——却最终没有选择和蒋路在一起,而是在毕业后毅然返回了祖国。
  三条平行线因为一些偶然的事件交集,又因为彼此轨道的平行,理所当然地再分开。
  故事似乎到此为止,毕竟平行线本来就该是平行线。
  直到时间过去将近十年——年近三十的offie再度踏上米国的土地,但不再是像当年那样,为了生计或者某个她自己也还不清楚的原因碌碌努力,而是代表自己的国家,前来与米国进行谈判,以期争取到更多的支援。
  尖酸刻薄的副教授依然尖酸刻薄,但不知为何突然在有记者的宴会上不小心掉了一份关于当年研究的手稿。
  满身铜臭味的资本家依然利欲熏心,却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一整艘货轮的战时可用物资,在酒会上和人谈笑风生、从竞争对手身上狠狠撕下来一大块肉之际,悄然扬帆驶向大洋彼岸。
  影片的最后以offie在和人讨论着当年自己参与的实验,突然被人从背后拍了拍肩膀,而后转过身来,微笑着说出那句“好久不见”作为结尾。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