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第2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她耸耸肩:“我知道,这样显得斤斤计较了些,但既然是规则范围之内的,我认为就应该做到。”
  考前老师还会划重点呢,你说我不要我就非得全面撒网,傻不傻啊?
  最后考了个五十九,老师还恨铁不成钢冤枉得很呢。
  编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行规则中对节目时长、跳跃数量、旋转、步伐定级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定,看小条款能看到双眼发昏——当然,至于会不会按照这些规定去公平打分,那就是另外一件事了。
  选好了曲目,就等于为选手定下了基调。
  人适合轻松风格,编舞师非要走悲情、大开大合路线,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如果选手能演绎出来也就罢了,人家无能为力,那在表演的时候节目内容分就会打得很低。
  除此之外,编舞师能做的还有很多。
  “你看,褚晓彤的这一个。”丛澜点出来了一个文件。
  褚晓彤就很适合古典乐,不过她心态容易崩,一个跳跃抽风的话她就会瞬间紧张起来,导致后续的几个跳跃也开始变得危险。
  丛澜:“我发现,她如果第一个跳跃稳定,接下来就会稳定许多。当有一个跳跃失败了,那么紧跟着的第二个跳跃就会很危险。”
  如果接连失败了两次,那就完蛋了,褚晓彤这节目算是能炸成天边的烟花。
  她的编排就尽量先上最稳的单跳3t,后面会跟着一个与3t有关的连跳。
  一般是2a3t,或者3lz3t,经常会有变动,因为规则所限,跳跃的个数、重复次数都是有要求的。
  不可能说3lz分数高,我就全部跳这个,不行的。
  甚至有时候连跳里第二跳接了两周跳而不是三周,并不意味着该选手无法接三周,而是因为出于分数最大化的考量,将这个三周跳放在了另外的连跳中。
  所以编舞师要综合考虑,如何以运动员当前所掌握的技术动作为基础,来编排组合出其可以得到的最高技术分,也就是t分(也作tes)。
  表演分p分(pcs),别称节目内容分,有五个不同的标准,九个裁判按照细条款来严格打分(规则是这样,实际不一定),最后算成绩。
  丛澜:“而且她一直有lz跳错刃的毛病,但你看去年这个分站赛上,她这个lz跳之前做了一个很大的转三,帮助她压了下刃,这个跳跃就变成平刃了。”
  转三是一个难度步法,很多运动员都喜欢用转三进入跳跃,动作就是用冰刀在地面画一个“3”字。
  有些人的“3”就画得比较小,是个细长条。
  有些人的“3”弧度就很大,观感上显得流畅大方,动作潇洒好看。
  但不是说前者就比后者差劲了,任何的安排都要放进整个节目里去评价。
  于谨看了看,发现确实如丛澜所说的那样。
  而且丛澜还把几个比赛视频放在了一起,来回给他慢倍速播放了一遍,让他能仔细地看到。
  只有那一次,褚晓彤在比赛时候的转三步伐比较大,其他的倒是没有这样,所以对比起来格外明显。
  丛澜:“我找了好几个电视台的角度,有的录制视角就偏一些,有的就正好对着她的起跳脚。”
  说到视角这里,她顿了顿,最后还是说出了口。
  “现场裁判打分有视野盲区,如果一个跳跃容易出错,可以利用在冰场上的区域分配来做一个规避。”
  观众是周围的三百六十度都有,现场转播的电视台角度也是,可裁判席位就在那一条长边上,三天的比赛下来要看那么多场,是个人都会累。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