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金牌是我的[花滑] 第60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从这里面也能看出来,丛澜在得分时的赛季收紧情况。
  就像是丛澜2016赛季无理由的自由滑p分74打起, 就像是楼翎3a高飘远才能得到一个2.14的困难程度,就像是褚晓彤p分被压给其他选手让位置的弹性范围……
  张简方说:“我们按照技术手册来。”
  按照isu出版的,最新的,标标准准的裁判技术手册。
  细抠每个条款,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经过大数据和算法分析,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统计,以及一定程度的赋值,并将其可视化。
  wings细致到一个跳跃的进入过程里从压步到起跳之间,距离、时长、滑速、用刃、单足与双足(简易困难程度)对比、衔接步法的个数与难度与复杂度……开发人员以前很喜欢看大家的跳跃,这些年补充完数据库之后,哪怕见到了丛澜的4lz,个个都是神色发苦。
  滑行大半个场边,多用双足压步调整速度和控制,少单足步法与转体步法,简单步法进入跳跃,衔接步法后又待机准备跳跃……根据每一个维度来圈定范围,最后得出这个跳跃的进入分值该是多少。
  再去评价这个跳跃的高度、远度、跳跃轴等等,然后是落冰。
  可又有了新的问题。
  比如,双足压步的滑速可能会比单足转体衔接复杂的滑速要快,简单步法的进入速度可能会比复杂衔接的进入速度要快,或者……
  也存在都是差不多的跳跃进入,一个可能双足压步少一些,一个可能起跳前的步法略难一些……
  如果摔倒了呢?那这个跳跃要怎么平均地去看?因为有人的摔倒是跳跃质量差,有人的摔倒是空中姿态不错只是落冰阶段不行,也有人是纯粹的失误而已。
  滑速快的进入不一定就会得到高分值,滑速慢的也不一定就会是最低的。
  要知道,一个跳跃看的不只是它的空中姿态,也不是简单的高远度,而是一个阶段、一个过程。
  若这个跳跃整体很好,只是滑出后有点滞涩,那么就应该在原本+3的基础上有所抵扣,而不是一股脑地去从“滑出ot该扣多少分”开始算。
  这是一套格外复杂的评分细节,细致到让人看着密密麻麻的代码,都不知道要怎么去找那一堆的标注。
  但结果是好的。
  为人诟病的“明明是差不多的两个跳跃,为什么一个人的分数高一个低”,“双足压步多的为什么只比单足复杂衔接的低那么一点”,这类的问题,在这个赛场上不复存在了。
  只要这个跳跃有依据,那么它的分数就是该有多少,便有多少。
  wings拿之前的训练赛练过手,效果还算不错,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这次的全锦赛上,它成为了裁判席的主要担当。
  甚至担心裁判瞎给分,连一些它无法判定的部分,也根据wings的各小项结果综合,给了裁判一个评分区间,就像是丛澜p分中的in,堂溪他们不是从0.00-10.00的维度去打,而是只能从9.75-10.00去给。
  也就是要么9.75,要么10.00,不允许在wings判定节目综合等级趋近10的情况下,p分单项最低该在9.75的基础上,丛澜的单项分值里出现了一个低于9.75的存在。
  简单来说就是,wings分析得到,丛澜的表现完美,最低分也只能是9.75。
  孙娅然:“我记得以前发生过很多次,一个裁判在其余八位都给了单个技术动作+3的时候,他倔强、任性、决绝地给了+1,在别人都给了+2的时候,他给了0,甚至是-1。这其实就是国际滑联的一个漏洞,也许这个人的要求苛刻,但再苛刻,也不该苛刻到这样的程度。”
  从goe到p分小项,每一次弹出的裁判复核区间,都是被wings初步判定之后的。
  她笑着说:“wings很好地规避了这一点。”
  更不要说,这样的裁判大部分都是对欧美以外国籍的选手苛刻,对欧美选手大方。
  不过更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对利益方大度,对非利益方苛刻。
  没有人能够保证,在座的这几位裁判一定会给丛澜满分。
  也许不是出于要求高,而是出于这位裁判不喜欢丛澜、就是心情不好、单纯厌烦丛澜,所以非要给一个9.25、9.50这样的分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