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46节(4 / 4)
“细究文章风致,确实源于宋玉‘悲秋’,又含有赏味之意。观其文句,多为俚俗之辞,却暗藏雅人深致。明明是新文学之形式,却有旧文学之韵味,郁达夫所写,莫非是过渡之章?”
他的看法和先辈褚遂良不谋而后,却在其上又更近了一步。
白行简听罢若有所思:“这新文学的写法,与兄长作诗之旨似乎暗合?”
作为弟弟,白行简当然知道自家兄长要求作诗使“老妪能解”的主张。
白居易颔首:“此种行文,确实更为易懂,但如此文章,与政教之用有何关涉?”
受杜诗的启发,他愈发认同《诗经》与汉乐府之辞中的怨刺篇章,上次水镜结束后,他重读各篇,并与元微之探讨商议,逐渐对新乐府运动之旨有了较为完善的思考。
诗文都应当讽喻现实、针砭时弊,郁达夫此文感秋意,述秋怀,却不过是嘲风雪、弄花草的篇章,即使老弱妇孺能解,与现实的联系又在哪里呢? ↑返回顶部↑
他的看法和先辈褚遂良不谋而后,却在其上又更近了一步。
白行简听罢若有所思:“这新文学的写法,与兄长作诗之旨似乎暗合?”
作为弟弟,白行简当然知道自家兄长要求作诗使“老妪能解”的主张。
白居易颔首:“此种行文,确实更为易懂,但如此文章,与政教之用有何关涉?”
受杜诗的启发,他愈发认同《诗经》与汉乐府之辞中的怨刺篇章,上次水镜结束后,他重读各篇,并与元微之探讨商议,逐渐对新乐府运动之旨有了较为完善的思考。
诗文都应当讽喻现实、针砭时弊,郁达夫此文感秋意,述秋怀,却不过是嘲风雪、弄花草的篇章,即使老弱妇孺能解,与现实的联系又在哪里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