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16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不过寻常鉴的是史,那人却在话本杂说里见出真意来。
  下方的孔颖达一拱手:“水浒称传,施氏野心可见一斑。魔星降世,辅国安民,洗去邪性、重归琼霄是一种作意。而所谓‘剪除局限性,建成一支真正的革命队伍’,又是后世立于一段作出的新的注解。大凡注书,则有圣贤之意与我之意,后世此解,正是以我之意为先。”
  他这话说得明白,因为自己也曾为古书作注,孔颖达明白书意的生发还是赖于注解之人,而其人的期待,则必是有补于世。
  换句话说,作出任何阐释注解,都是基于一定的立场。后世,自然也有后世的立场。
  大家当然懂得这位大儒的意思,只李世民却还是不置可否地凝眉:“话虽如此。”
  他看得更深沉些:“但这番话的识见,诸卿想必都能听出来。‘如何建设一支真正的革命队伍’本该是不宣之秘,在此却能堂而皇之说出,好似寻常之语,除那位伟人建成了这样一支队伍外,他必是还将此意广抒于众。”
  “楚棠的话说得理所当然,又是面向后世学子,可见其说极为普遍。你们说。”
  他抬眼,清亮锐利的目光环视殿中诸人,语意深沉:“后世学子,学了些什么东西?”
  仿若惊涛拍岸,堂下的贞观名臣俱是心神一震,好似窥见海潮汹涌的一角。
  ——此说,不该为天下人所共听。
  这是所有帝王此刻敏锐的共识。
  【只是还是那句话,这是我们现代对《水浒传》的解读,具有我们的时代特色,你不能要求远在北宋的宋江或者明初的施耐庵懂得马哲,就算懂了,没有与之匹配的生产力,也是空中楼阁。】
  听到这里的众位帝王才算稍稍松了口气,他们明白了,后世的“先进思想”并不适宜于当下。
  但……楚棠所说的“生产力”,又是何物?生产力与思想,需要一一匹配?
  他们的疑惑又增添一重,然而楚棠并不为他们解惑。
  【其实《水浒传》本身对忠义思想的阐述、对英雄人物的描摹与对社会问题的暗示,也有着长足的生命力,它在民间广受欢迎正在于此。】
  【不过从魔星降世、顺应天命、重归琼霄的角度看,小说也蒙上了一层宿命论的色彩。大家可以认可基于一定历史土壤的古人观念的合理性,但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批判吸收。】
  她简练地为这个话题作了小结。
  【另外有相当一部分作业是抓住了“风雪”这个意象进行抒情,大家非常会学以致用,“风雪”正是小说中极为重要的隐喻。】
  【然而,林冲在风雪中爆发,另有一人,则在风雪中灭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风雪严寒的鲁镇,看看祝福之夜发生的故事。】
  话音刚落,水镜的内容应声而换”
  第129章 祝福1
  “祝福?”
  苏轼看着水镜上的题目面带疑惑:“看起来倒像是热闹喜庆的场面吗,楚姑娘却言‘在风雪中死亡’,如此反差颇让人意外。”
  “不止在此,兄长你看。”
  盯着水镜的苏辙扬了扬下巴,示意兄长抬头。苏轼顺着弟弟的目光看过去,只见水镜上已然出现一张图画,画面整体呈黑白两色,线条粗疏大片大片黑与白的泼墨,整体给人一种十分压抑质感。
  最夺目的当属画上的人物,她占据画面一侧,穿着黑布衫,一手挎着个筐,另一手拄着竹竿似的拐杖,微微偏过来的面容清癯消瘦,似可以看出高高的颧骨。
  她额间皱纹深深,一头苍白的头发稀稀疏疏被风吹起,萧瑟又凄凉。苏轼这么看着,就觉这画中的妇人似遭受无限苦楚。
  “画上这妇人,便是楚姑娘所说的死于风雪中的人?”
  苏轼的眼没有从画上移开,那妇人的发间衣上有白色点状环绕,那应该是雪花,而画中大片大片的白,恰恰便是积雪。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