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2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金圣叹也默然了,他品评水浒,见出其中史家笔法,悟得“乱自上作”之理,明了书中人物之狠,更品出书家纵横才气,却断读不出水镜里说的这些深意来啊!
  农民起义、革命,后世对《水浒》的品评,未免差别太大了些!水浒何曾讲到这些东西?!
  明朝。
  刚刚和好友略起争执的李贽无心再辩,他被水镜里的这番话吸引到了。
  水浒英雄一身豪气,全忠仗义,他体会得深刻,故欲在《水浒传》前,冠以“忠义”二字。忠义水浒,书之深旨。可如今后世却另换一途,不着目忠义而思其败亡,又得出一番豁然之旨。
  他想到刚刚好友所说,陈涉吴广揭竿而起,半载败亡,是否也在于所谓的……思想?
  李贽沉吟:“放纵不正为邪,以明确思想与严明之纪为导引,使队伍中人去邪归正。此理非亲历不能道,我倒真想看看后世所谓的思想与纪律,到底是何物。”
  能让楚棠如此笃定地说出,毫不迟疑。
  李贽深觉有趣,一旁的耿定理却只叫头疼。
  什么思想、纪律,叫这位好友看了去,怕不是要惹出大祸来!
  宣扬这样的道理,太危险了。
  唐朝。
  李世民屈指清点着桌案,他可以肯定,“好就好在投降”那番话,一定出自那位伟人之口,只有他,才会有如此别具一格的见解。
  “农民起义的教科书。”
  调整了一下坐姿,李世民率先开口:“未尝不是一种以史为鉴。”
  只不过寻常鉴的是史,那人却在话本杂说里见出真意来。
  下方的孔颖达一拱手:“水浒称传,施氏野心可见一斑。魔星降世,辅国安民,洗去邪性、重归琼霄是一种作意。而所谓‘剪除局限性,建成一支真正的革命队伍’,又是后世立于一段作出的新的注解。大凡注书,则有圣贤之意与我之意,后世此解,正是以我之意为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