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1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萨道义公使惊呼道:“洛伦兹教授?李谕你到底是……是何方神圣。”
  萨道义在脑中搜索了半天,最后蹦出来了这个词。
  “在下不过一名普通学者,能让这么多大师赏识,实在是让我倍感荣幸。”李谕谦虚着说。
  濮兰德又说:“虽然电讯很短,看不到太多的讯息,不过相信洛伦兹先生的原文肯定是赞誉有加,不然总社也不会让我写一篇关于你的报道了。”
  原来这才是他的目的。
  “可以是可以,不过,我有一个要求。”李谕说。
  “您尽管开口,我能做到的肯定尽力而为。”濮兰德拍着胸脯说。
  “希望您可以帮助录一首中文戏曲的唱片。”
  ——这么一来正好也能圆了之前的谎,帮杨小楼他们解围。
  “唱片?”濮兰德一愣,感觉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领域。
  看出他的疑惑,李谕只好说:“额,唱片嘛,是献给我们伟大的皇太后。”
  “原来如此!”濮兰德哈哈大笑,“我明白了,如果能借此机会让贵国皇太后开心,那我们必将竭尽全力。”
  这不就妥了!
  第二十五章 采访
  濮兰德带着李谕来到一间办公室,虽然不大,但能在公使馆搞个自己的房间,已经非常不错。
  也多亏他曾经在海关总税务司做过事,同赫德关系良好,如今又是英租界工部局秘书长,身份还是不低的。
  濮兰德摊开笔记本,取出一支颇显贵族气质的德国汉诺威产百利金牌钢笔,对李谕说:“请先生讲讲吧,现在欧洲知识界非常多的人想知道你的事迹,为什么能拥有如此高的学识,而且……而且是在这样一个科学不兴的国度。”
  李谕自然不能给他说实话,胡诌起来:“其实也没什么好讲的,本人从小就在直隶一个洋人开的学堂学习西学,经过几年的启蒙教育后,又花费近十年时光读遍各国科学书籍……”
  反正现在庚子国难把天津一带都打烂了,他想印证也没有办法。
  “这么说你基本是自学成才,难以置信!不知现在是什么文凭?”濮兰德问。
  “文凭?应该只能算作是中学或者小学。”李谕说。
  “能有这样的天赋与悟性,搜遍脑海我能想到的只有过世的法拉第先生,着实没想到在大清国也有这样的天纵之才。”
  “记者先生,中华大地卧虎藏龙,我只不过是最普通的一个。”
  濮兰德淡淡一笑,不置可否:“以后有兴趣去欧洲看看嘛?那里的学术氛围要浓厚许多。”
  “当然可以,有机会我一定会去。”
  李谕想考京师大学堂的目的其实就是希望以后能去欧美转转,现在那里可是大师云集。
  但他读大学的时代留学费用都不低,100年前更是高得离谱,只有考取公费留学一途。
  说起来,当时也分自费留学和公费留学。
  曾经留学德国的季羡林说过:“想要留学,只有富商、大贾、高官、显宦的子女才可以办到。”
  季羡林出身贫寒,属于公费留学生。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