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3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文学计算用到最多的就是对数和三角函数运算。当年纳皮尔发明对数表,甚至被拉普拉斯称赞“延长了天文学家的寿命”。
  不过对数表虽然也比较精确,但和计算器比起来,真的就像九九乘法表。
  至于三角函数更不用说了,天文学计算常会用正弦函数,计算器几秒钟就可以给出答案。而当时的天文学家计算几组数据甚至要花上数日!
  也正是这个小小计算器加持,才能让李谕在短时间内搞出点“大新闻”。
  他要做的,就是发现冥王星!
  虽然在李谕的时代,冥王星已经被九大行星除名,降级成了矮行星。但在100年前,发现一颗太阳系的行星,尤其是海王星外的行星可谓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不过观测冥王星并不容易,因为它太暗了。而且天上的星星太多,你怎么知道某颗星星在哪?当时的天文学家只能反复尝试,有时候真的需要一定的运气。
  而且还有个很矛盾的问题,那就是望远镜的倍数越高,发现星星需要的时间反而更多。原因很简单:倍数越高,看到的范围自然就越小。
  第六十三章 发现
  当年其实已经有很多天文学家开始怀疑冥王星的存在,说起来还和海王星的发现有点关系。
  在最初天王星发现后,人们发现它的轨道计算数据和观测结果明显不符,所以猜测有一个大质量天体存在,影响了天王星的轨道。
  后来经过数学计算,对,就是单纯通过观测数据进行计算,亚当斯和勒维耶竟然直接给出了新行星的轨道参数,然后就果然发现了海王星。
  这就挺神奇的!
  所以海王星才被称为笔尖下的行星。
  可现在的情况是,即便加上海王星,依然不足以让天王星的轨道发生那么大的变化,肯定还有其他天体在摄动天王星。
  所以很多人想要找到这颗神秘的行星。
  早在八年前,1894年,美国的一位商人罗威尔就建造了私人天文台,目的就是寻找这颗神秘的行星。他后来还给计划起了个名字:“x行星计划”。
  x即未知,也就是寻找未知的第九颗行星。
  但一直到他去世,也没能看到冥王星发现,因为真的太难找了!茫茫星空中找一颗新行星的难度,真的就是大海里捞针,一点也没有夸张。
  其实后世的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冥王星也很模糊,主要是它太小,就像我们可以看见很远地方的高楼大厦,却不一定看见几米外的蚂蚁一样。
  但李谕却有自己的优势!
  在冥王星被除名后,李谕出于学术的需要以及个人爱好,曾经详细计算过冥王星的轨道和周期,算是他一个小作业。
  他对这些数据太熟了,只需要花一点时间在特定的位置找到它就行,然后拍下照片。
  虽然数据了然于胸,李谕寻找冥王星还是花去了好几个晚上,直到第四天的夜晚,他才激动地拍下了两张照片,并且用专门的天文比较器做好了底片。
  上面可以清晰对比出一颗星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就是它!
  找到了!
  李谕激动的一晚上没睡觉,洗好照片后,连夜对数据进行抄写记录,然后写下了冥王星发现的论文。
  论文不用很长,他只需要放上决定性的两张照片,然后给出轨道参数,以及预计出现的位置,到时全世界的望远镜都会对准那片天空。
  就让我们一起凝视夜空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