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3节(3 / 4)
当试卷发到手中时,李谕瞬间感觉脑瓜子嗡嗡的!
这!这这这!
多少分及格来着?
还是给大家看看当年考试的原题吧,能看到还是很不容易的。
问:泰西史家谓国之能造文明极轨者,必海线延长而江河灌输,其说于古则征之希腊、罗马,于近则验之英吉利。然亚洲、南洋诸岛及高丽诸滨海国以便交通振古泊,兹未为上国,岂前例非欤,抑亦有他故也?
问:大彼得、华盛顿、威廉第一功德孰大?
问:欧洲名将三,其一曰亚历山大,其一曰罕尼伯勒(就是后来翻译的汉尼拔),其一曰拿破仑,三者将略因时各有殊致而亦有所短长。能各疏其梗概否?
问:意大利建国三杰为谁?其所事之异同若何?
问:古者文物之国,治安日久则困于塞野简质之民族,此不独泰东为然,希腊之于马基顿、罗马之于俄、日耳曼,其尤著也。自火器精而此事遂绝。能明其理欤?
问:回教兴于何地?始自何人?当中国何时,其教主开宗事迹见于中国古籍最详者何史?试约举之。
问:普鲁士之强于胜法,其先尝用兵于附近之二国。能举其事略否?
问:波兰内政之腐败,未必过于土耳其,然波兰分而土耳其存者,其有故欤?
问:上古波斯、西腊交涉大略。
问:大秦国见中史乘昉方何出?为今欧洲何国?
问:普法战争本末大略。
问:美利坚建国本末大略。
李谕看着题目就感觉眼角直跳,自己真心是低估考试难度了。不过好在他并不是史盲,安定下情绪后,算了算,感觉自己还是可以至少拿个及格。
但对于他这个曾经的考试小霸王来说,什么时候低于过90分!没想到来到大清第一次考试就要创下新低。
没错,并不是最低!
第八十四章 两位牛人
第一场考试李谕几乎是连消带打,绞尽脑汁。
关键很多题目他都没有第一时间认出人名,题目原先把威廉一世翻译成了“维廉第一”,把汉尼拔翻译成了“罕尼伯勒”,就问这四个字谁看第一眼不会蒙?
反正李谕当时是很蒙圈的:这谁啊!咋就三大名将了!
后来想到肯定不是凯撒,大脑再使劲一挤,在行将宕机的时候才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拔叔的名字嘛!
要不是从小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都过关,根本想不出这种奇怪名字到底是谁。
当时的翻译工作的确任重而道远,也难怪京师大学堂要把同文馆合并过来改称译学馆。
总之史学考试算是蒙过去,而且看周围考生们的眼神,似乎也考得不咋地,这就放心了!
第二场考试是修身大义,又把李谕难为住了!
虽然他背过不少古文诗词及历代名篇佳作,但是让他讲明白经义就有点开玩笑。
唯独想到可以用上的就是当初考研时也曾经非常现实地准备过考公,毕竟多一条路嘛!也曾学习过申论,没想到这东西在晚清还真是蛮有用的。 ↑返回顶部↑
这!这这这!
多少分及格来着?
还是给大家看看当年考试的原题吧,能看到还是很不容易的。
问:泰西史家谓国之能造文明极轨者,必海线延长而江河灌输,其说于古则征之希腊、罗马,于近则验之英吉利。然亚洲、南洋诸岛及高丽诸滨海国以便交通振古泊,兹未为上国,岂前例非欤,抑亦有他故也?
问:大彼得、华盛顿、威廉第一功德孰大?
问:欧洲名将三,其一曰亚历山大,其一曰罕尼伯勒(就是后来翻译的汉尼拔),其一曰拿破仑,三者将略因时各有殊致而亦有所短长。能各疏其梗概否?
问:意大利建国三杰为谁?其所事之异同若何?
问:古者文物之国,治安日久则困于塞野简质之民族,此不独泰东为然,希腊之于马基顿、罗马之于俄、日耳曼,其尤著也。自火器精而此事遂绝。能明其理欤?
问:回教兴于何地?始自何人?当中国何时,其教主开宗事迹见于中国古籍最详者何史?试约举之。
问:普鲁士之强于胜法,其先尝用兵于附近之二国。能举其事略否?
问:波兰内政之腐败,未必过于土耳其,然波兰分而土耳其存者,其有故欤?
问:上古波斯、西腊交涉大略。
问:大秦国见中史乘昉方何出?为今欧洲何国?
问:普法战争本末大略。
问:美利坚建国本末大略。
李谕看着题目就感觉眼角直跳,自己真心是低估考试难度了。不过好在他并不是史盲,安定下情绪后,算了算,感觉自己还是可以至少拿个及格。
但对于他这个曾经的考试小霸王来说,什么时候低于过90分!没想到来到大清第一次考试就要创下新低。
没错,并不是最低!
第八十四章 两位牛人
第一场考试李谕几乎是连消带打,绞尽脑汁。
关键很多题目他都没有第一时间认出人名,题目原先把威廉一世翻译成了“维廉第一”,把汉尼拔翻译成了“罕尼伯勒”,就问这四个字谁看第一眼不会蒙?
反正李谕当时是很蒙圈的:这谁啊!咋就三大名将了!
后来想到肯定不是凯撒,大脑再使劲一挤,在行将宕机的时候才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拔叔的名字嘛!
要不是从小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都过关,根本想不出这种奇怪名字到底是谁。
当时的翻译工作的确任重而道远,也难怪京师大学堂要把同文馆合并过来改称译学馆。
总之史学考试算是蒙过去,而且看周围考生们的眼神,似乎也考得不咋地,这就放心了!
第二场考试是修身大义,又把李谕难为住了!
虽然他背过不少古文诗词及历代名篇佳作,但是让他讲明白经义就有点开玩笑。
唯独想到可以用上的就是当初考研时也曾经非常现实地准备过考公,毕竟多一条路嘛!也曾学习过申论,没想到这东西在晚清还真是蛮有用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