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98节(2 / 4)
世界上最先提出控制人口的确实是马尔萨斯,达尔文也确实毕生视马尔萨斯为偶像。不过李谕并不想和他讨论“马尔萨斯灾难”到底是不是“马尔萨斯陷阱”的问题,那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
李谕说:“虽然是个二次方程,但已经是非线性,里面就藏着分形与混沌。从数学上看,即便仅仅是如此简单的人口增长模型,如此初级的一元二次方程迭代,也隐藏着混沌。简单点说,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当人口增长率达到一定值后,人口的数量是很难预测的。”
“这也有混沌?”马寅初蒙了。
李谕说:“当然,所以说混沌无处不在。人口增长模型仅仅是混沌在自然界中的一个体现。”
李谕找来纸,“我给你演算一遍吧。”
过程并不复杂,只要是懂一元二次方程,就完全可以听懂,但是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很深刻。
只是那个赫赫有名的倍周期分叉图就要马寅初日后自己去发掘了。
怎么说哪,李谕现在私心还是不小的!
并且这个私心不仅仅是对他自己,他还希望能潜移默化地用各种方式去启发引导甚至侧面培养一些自己的科学家,让他们慢慢拥有更伟大的发明与发现。
毕竟自己的力量太小,就像藏书楼的事,只有尽可能多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
他并不只想让自己在科研上一路顺风,他要把它变成飓风,带着本土的科学家们崛起!
马寅初看着稿纸上的公式,深表佩服:“看来我终究还是学得太浅!想不到简单的数学公式里思想也可以如此深奥,这几年我要潜心钻研了。”
李谕说:“以后的时间还有很多,希望此书能够帮助到你。”
第一百三十二章 抗争
《大公报》现在的销量节节攀升,先是通过李谕供的洋骗子事件以及开平煤矿事件的稿件提振市场,紧接着又是一位大才女横空出世,令天津民众每日争相购买报纸。
“卖报!卖报!《大公报》!”一名报童高声喊着。
“罗刹庵主发表女学文章,引起激烈反响!大家千万不要错过!”
“罗刹庵主”是吕碧城目前用的众多笔名中的一个。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文人都喜欢取很多笔名,换来换去就好像换马甲一样。就比如鲁迅用过的笔名据统计也有一百八十多个。
李谕叫住报童:“给我一份报纸。”
“好的,一份7文钱。”
清末报纸一开始比较昂贵,一份要30文钱,后来《申报》杀入市场,才开始打起价格战,把报纸价格一下子打到了个位数。
不过虽然价格已经降低,依然并不便宜。7文钱已经够穷人吃顿饭的。
只是现在买报纸的都是读书识字的人,家庭条件多少好一点。
李谕展开报纸,开篇就是题为《论提倡女学之宗旨》的文章,虽然署名没有用吕碧城的名字,不过李谕当然知道就是她。
李谕问小报童:“你识字吗?”
“识字啊,但是不多。”小报童说。
李谕问:“那你觉得女娃娃也该识字吗?”
此时天寒地冻,小报童脸蛋冻得通红,他擦了擦鼻涕说:“有啥不行?我见租界里那些洋人老爷的夫人们都识字,人家还懂洋文哪。”
李谕笑道:“他们本来就是洋人,当然懂洋文,如果懂中文还差不多。” ↑返回顶部↑
李谕说:“虽然是个二次方程,但已经是非线性,里面就藏着分形与混沌。从数学上看,即便仅仅是如此简单的人口增长模型,如此初级的一元二次方程迭代,也隐藏着混沌。简单点说,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当人口增长率达到一定值后,人口的数量是很难预测的。”
“这也有混沌?”马寅初蒙了。
李谕说:“当然,所以说混沌无处不在。人口增长模型仅仅是混沌在自然界中的一个体现。”
李谕找来纸,“我给你演算一遍吧。”
过程并不复杂,只要是懂一元二次方程,就完全可以听懂,但是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很深刻。
只是那个赫赫有名的倍周期分叉图就要马寅初日后自己去发掘了。
怎么说哪,李谕现在私心还是不小的!
并且这个私心不仅仅是对他自己,他还希望能潜移默化地用各种方式去启发引导甚至侧面培养一些自己的科学家,让他们慢慢拥有更伟大的发明与发现。
毕竟自己的力量太小,就像藏书楼的事,只有尽可能多的力量联合起来,才能形成合力。
他并不只想让自己在科研上一路顺风,他要把它变成飓风,带着本土的科学家们崛起!
马寅初看着稿纸上的公式,深表佩服:“看来我终究还是学得太浅!想不到简单的数学公式里思想也可以如此深奥,这几年我要潜心钻研了。”
李谕说:“以后的时间还有很多,希望此书能够帮助到你。”
第一百三十二章 抗争
《大公报》现在的销量节节攀升,先是通过李谕供的洋骗子事件以及开平煤矿事件的稿件提振市场,紧接着又是一位大才女横空出世,令天津民众每日争相购买报纸。
“卖报!卖报!《大公报》!”一名报童高声喊着。
“罗刹庵主发表女学文章,引起激烈反响!大家千万不要错过!”
“罗刹庵主”是吕碧城目前用的众多笔名中的一个。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的文人都喜欢取很多笔名,换来换去就好像换马甲一样。就比如鲁迅用过的笔名据统计也有一百八十多个。
李谕叫住报童:“给我一份报纸。”
“好的,一份7文钱。”
清末报纸一开始比较昂贵,一份要30文钱,后来《申报》杀入市场,才开始打起价格战,把报纸价格一下子打到了个位数。
不过虽然价格已经降低,依然并不便宜。7文钱已经够穷人吃顿饭的。
只是现在买报纸的都是读书识字的人,家庭条件多少好一点。
李谕展开报纸,开篇就是题为《论提倡女学之宗旨》的文章,虽然署名没有用吕碧城的名字,不过李谕当然知道就是她。
李谕问小报童:“你识字吗?”
“识字啊,但是不多。”小报童说。
李谕问:“那你觉得女娃娃也该识字吗?”
此时天寒地冻,小报童脸蛋冻得通红,他擦了擦鼻涕说:“有啥不行?我见租界里那些洋人老爷的夫人们都识字,人家还懂洋文哪。”
李谕笑道:“他们本来就是洋人,当然懂洋文,如果懂中文还差不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