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114节(3 / 4)
当然喽,成城学校出来的基本都是军界大佬。
这所成城学校不久之后就会改名振武学校,也就是蒋校长所上的学校。
但蒋校长本人在振武学校毕业后,并没有考上陆军士官学校。
不过人家感觉说出去实在有点丢人,振武学校充其量只是个中学文凭,怎么能当黄埔军校的校长?而蒋校长的发家又绝对离不开黄埔军校。
所以蒋校长花了五万大洋,贿赂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同学会总负责人刘宗纪,让他在同学会名单上加上了自己的名字,如此便伪造了学历。
为了让人更加信服,又找来两个陆军士官学校货真价实的学生,参加各种场合经常带着,就是为了给他到处圆谎,逢人便说当初确实是士官学校的同学,不信你们看,有两位人证!
虽然之后历史学家经过考据戳穿了谎言,但彼时蒋校长早就地位稳固,也就不在乎了。
都是套路啊!
真不知道这一套是不是看《围城》跟着方鸿渐学的。
李谕问道:“成城学校为什么会拒绝学生入学?”
鲁迅说:“先生有所不知,我所上的弘文学院是私立学校,大家都可以随意报名入学;但是成城学校因为是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必须由驻日公使保送的公费生才可入学。”
李谕大体明白了:“也就是说,这九人是自费学生,公使并没有给他们出具入学证明?”
鲁迅点点头:“就是这样。其实不仅日本有类似舆论,就连驻日公使馆都认为公费生更安分,大都不喜欢自费生。”
李谕说:“听起来似乎和弘文学校没有太大关系吧?”
鲁迅说:“确实没什么关系,大家伙本来也不知道这厢事,但突然听说公使蔡钧竟然调动日本警察弹压学生,甚至把带头的两位学生吴稚晖、孙揆均强行遣送回国。而吴稚晖奋而于日本皇宫护城河跳河,大家才知道出了这么大事。日本人欺人太甚!”
其实简单点说,就是这个公使蔡钧不会办事,小事闹大,真不知道怎么当上的公使。
那边日本驻华公使已经联合黑龙会还有特务头子开始搞间谍工作了,大清驻日公使竟然还在这玩低端的过家家,真是让人嗟叹。
李谕问:“那位吴同学没有事吧?”
鲁迅指着前面最激动的一人:“就是他。”
李谕说:“还好没闹出人命。”
吴稚晖确实活得好好的,后来还成了蒋校长的得力手下。
此时吴稚晖正带头高喊着:“宁失学问,勿失名誉!”
后面不少弘文学院的学生也在高喊:“如不解决,我们也要退学!”
李谕看群情激奋,于是问鲁迅:“大家不会真要退学吧?”
鲁迅说:“留学生会馆已经就此事做了紧急商议,讨论的结果是,拟暂停课,以待此事之着落;若无着落,退学未晚。”
李谕叹了口气:“大家虽然义愤填膺,但是未免过于激进,如果真的退学,损失就太大了。现在国情如此,总该明白忍辱负重,如果事事以退学要挟,怎么学好学问,毕竟报效国家的时候还没到哪。”
鲁迅倒是人间清醒,但他指着前面的胡汉民说:“我虽然也这么想,不过架不住他们怎么做。”
胡汉民领着一队人声音非常响亮:“反对清政府,反对日政府!退学!退学!”
他是广东学生的领袖,跟着他的人不少。
胡汉民终归是专业搞政治的,组织领导能力比鲁迅可强了一百倍,下面有几十人甚至气愤得恨不得立刻退学。 ↑返回顶部↑
这所成城学校不久之后就会改名振武学校,也就是蒋校长所上的学校。
但蒋校长本人在振武学校毕业后,并没有考上陆军士官学校。
不过人家感觉说出去实在有点丢人,振武学校充其量只是个中学文凭,怎么能当黄埔军校的校长?而蒋校长的发家又绝对离不开黄埔军校。
所以蒋校长花了五万大洋,贿赂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同学会总负责人刘宗纪,让他在同学会名单上加上了自己的名字,如此便伪造了学历。
为了让人更加信服,又找来两个陆军士官学校货真价实的学生,参加各种场合经常带着,就是为了给他到处圆谎,逢人便说当初确实是士官学校的同学,不信你们看,有两位人证!
虽然之后历史学家经过考据戳穿了谎言,但彼时蒋校长早就地位稳固,也就不在乎了。
都是套路啊!
真不知道这一套是不是看《围城》跟着方鸿渐学的。
李谕问道:“成城学校为什么会拒绝学生入学?”
鲁迅说:“先生有所不知,我所上的弘文学院是私立学校,大家都可以随意报名入学;但是成城学校因为是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必须由驻日公使保送的公费生才可入学。”
李谕大体明白了:“也就是说,这九人是自费学生,公使并没有给他们出具入学证明?”
鲁迅点点头:“就是这样。其实不仅日本有类似舆论,就连驻日公使馆都认为公费生更安分,大都不喜欢自费生。”
李谕说:“听起来似乎和弘文学校没有太大关系吧?”
鲁迅说:“确实没什么关系,大家伙本来也不知道这厢事,但突然听说公使蔡钧竟然调动日本警察弹压学生,甚至把带头的两位学生吴稚晖、孙揆均强行遣送回国。而吴稚晖奋而于日本皇宫护城河跳河,大家才知道出了这么大事。日本人欺人太甚!”
其实简单点说,就是这个公使蔡钧不会办事,小事闹大,真不知道怎么当上的公使。
那边日本驻华公使已经联合黑龙会还有特务头子开始搞间谍工作了,大清驻日公使竟然还在这玩低端的过家家,真是让人嗟叹。
李谕问:“那位吴同学没有事吧?”
鲁迅指着前面最激动的一人:“就是他。”
李谕说:“还好没闹出人命。”
吴稚晖确实活得好好的,后来还成了蒋校长的得力手下。
此时吴稚晖正带头高喊着:“宁失学问,勿失名誉!”
后面不少弘文学院的学生也在高喊:“如不解决,我们也要退学!”
李谕看群情激奋,于是问鲁迅:“大家不会真要退学吧?”
鲁迅说:“留学生会馆已经就此事做了紧急商议,讨论的结果是,拟暂停课,以待此事之着落;若无着落,退学未晚。”
李谕叹了口气:“大家虽然义愤填膺,但是未免过于激进,如果真的退学,损失就太大了。现在国情如此,总该明白忍辱负重,如果事事以退学要挟,怎么学好学问,毕竟报效国家的时候还没到哪。”
鲁迅倒是人间清醒,但他指着前面的胡汉民说:“我虽然也这么想,不过架不住他们怎么做。”
胡汉民领着一队人声音非常响亮:“反对清政府,反对日政府!退学!退学!”
他是广东学生的领袖,跟着他的人不少。
胡汉民终归是专业搞政治的,组织领导能力比鲁迅可强了一百倍,下面有几十人甚至气愤得恨不得立刻退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