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13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毕竟太阳就是一种理想黑体嘛。
  之前已经有人开始在做恒星光谱分类,不过做的分类都很少,没有多少代表性。
  而哈佛大学天文台野心就大了,他们要为20多万颗恒星进行光谱分类!
  这可是没有计算机的时代,全靠肉眼,手工分类,基本就是这些女天文学家完成的。
  现在天体物理学非常受关注,李谕正好可以利用哈佛天文台再搞点大动作,在他们地界上办点事,好撬动美国佬乖乖地早点退庚子赔款。
  早一年都是好事。
  反正李谕现在最有竞争力的就是大脑,也只能靠这个。
  正好他脑子里关于天体物理学或者说天文学的储量很丰富,也是看家本领之一。
  美国佬们,好好看着吧!
  第一百七十一章 开始搞点大动作
  皮克林台长给李谕展示了哈佛大学天文台的成果,他们现在已经拍了十来万张天文照片,并对数万颗恒星光谱完成了分类,已经有了初步的光谱分类。
  在众多数据以及成果之中,李谕对一个目前稍显冷门的成果更加感兴趣。
  “这是,造父变星!”李谕惊讶道。
  眼前做出这项成果的女子却没有说话。
  皮克林过来说:“这位是勒维特女士,很遗憾,她已经丧失了听力。”
  李谕连忙说:“抱歉!”
  勒维特却看出来李谕对她的发现非常欣赏,说道:“我发现了不少这样的星星,它们的性质非常值得关注,虽然我也不知道它们有什么用处。”
  勒维特是成年后才丧失听力,考入拉德克利夫学院后,她已经掌握了五门语言。
  只不过在刚毕业那一年就患上了一种奇怪疾病,逐渐丧失了听力。
  “是的,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发现。”李谕说。
  旋即想起勒维特已经丧失了听力,自己也不会手语,只好给她竖了个大拇指以示尊敬。
  皮克林却并不觉得如此,他仅仅是觉得有这么一类特殊的亮度会随时间改变的星星,然后令勒维特进行相关研究。
  实际上,这并不属于哈佛大学天文台此时最重要的恒星光谱分类工作,属于是冷门事项。
  最主要是,现在没有人知道变星到底是什么,有什么价值。
  皮克林说:“实不相瞒,就我所知,变星并不少见,也没有特别的地方。”
  李谕说:“但勒维特女士发现的变星,的确很特别。”
  李谕当然知道造父变星的价值,这是量天的“尺子”,也就是可以用来测量遥远恒星的距离。
  一般而言,300光年以内的恒星测距用的是周年视差法;
  300到10万光年距离的恒星测距用的是光谱分析法;
  而特别遥远,如超过10万光年的恒星,用的就是造父变星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