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237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我想你们一定会非常欣赏英国人的嘲笑。
  “而关于其中光怪陆离的想象,尤其是涉及到科学的部分,我想有些人在享受着科学的便利时,是不是也应该真正去了解一下数学与物理,不要把你们的无知理直气壮地抛洒出来。”
  罗曼·罗兰说得挺犀利,毕竟他自己本身就是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论打笔仗绝对是第一流水准。
  不仅仅他,另一个叫作何塞·埃切加赖作家也出来声援李谕。
  他此时正好旅居巴黎,而且明年就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此人挺有趣,前半生就是个数学教授和土木工程学教授,后来转行搞起了创作,还拿了大奖,也算是个成功的跨界作家。
  何塞发文道:“作为一名资深的曾经当过多年数学教授的我来说,虽然星战系列中有许多超前无比的想象,但他的逻辑根底没有硬伤,甚至有很多启发性的情节。
  “而且我还要说,就是因为有女作者同时署名,才让我对它更加喜爱。至于那些穷酸的评论家们,嘴上批评着,说不定私底下也很喜欢哪。”
  类似的各种争论在巴黎街头接踵不断,法国文学院迫于无奈,同时不方便收回承诺,于是再次修书给李谕,表示两人都可以接受文学院的文学奖章。
  李谕并不看重这个,但对于吕碧城来说,则是一种非常大的鼓励。
  当他们返回柏林看到正式的信函时,吕碧城简直激动坏了。
  “天哪!法国文学院的奖章!这是何等的荣耀!”
  李谕倒是心里明白没什么大不了,艺术本来就不好评判高下,单论文学,中国真是一点都不差。
  而且这个奖项又并非什么龚古尔奖之类的正统文学大奖。
  但他嘴上还是替吕碧城高兴:“现在欧洲文学的中心,就在法国,能让他们欣然授奖,确实不容易。”
  即便只是一个常规的小奖项,以现在国内对洋人的无限崇拜,拿回去真心也不得了。
  而且目前国人对文学多少接受能力强一些,回去说诺贝尔奖就没几个人知道。
  吕碧城旋即说:“可惜我不擅长翻译,不然真的想把自己的诗作翻译后发表过来。”
  李谕笑道:“你有看过欧洲的诗歌吗?如果看过,你就会放弃这个念头。”
  吕碧城问道:“为什么?”
  “因为论语言的凝练程度,它们差远了。所以文言的美,只有中国人才能懂。”
  吕碧城遗憾道:“太可惜了。”
  李谕说:“但是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去巴黎一趟。”
  吕碧城对巴黎的憧憬很高:“我们什么时候动身。”
  李谕说:“我还有点试验和论文需要提前完成。”
  反正也不是很着急,吕碧城说:“那我正好继续多做点功课。”
  由于上次的单光子试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卡尔·西门子非常希望李谕能够继续做出一个更加轰动的试验。
  当得知李谕要做x射线相关试验后,卡尔·西门子立即表示支持,这可是大潮流。
  更关键的是试验直指x射线本质,如果真能做成功,那真是一炮而红,不对,现在是第二炮,梅开二度?
  卡尔·西门子接着在《物理年鉴》上再次刊登了李谕准备做x射线衍射试验、并且要证明x射线电磁波性质的文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