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31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洋行老板说:“是的,来自奥地利,采用最新的技术,将牙膏粉变成了固液混合体,放进金属软管,每次使用都很便利。”
  近卫昭雪点点头:“我在东京见过,我想李谕先生会喜欢。”
  吕碧城和凤铃还真没用过牙膏,毕竟现代意义的这种管状牙膏诞生只有十年时间。
  吕碧城问道:“它们怎么清洁牙齿?”
  近卫昭雪说:“把里面的牙膏挤出来,就可以刷牙。”
  “听起来倒是很方便。”吕碧城说。
  近卫昭雪说:“差点忘了,还要买牙刷。”
  她心中窃喜,总归有我知道,而你不知道的!
  ——
  几个女人逛街的同时,《申报》记者史量才找到了李谕。
  两人来到屋中,史量才问道:“先生此前没有被日本人怎么样吧?”
  李谕笑道:“竟然有这么多人惦记!我没事的!”
  “那就好!”史量才说,“这次来还有件事需要向您请教。”
  李谕道:“但讲无妨。”
  史量才说:“先生应当听过一个叫做拿波的瑞典人吧?”
  “拿波?”李谕一头雾水。
  史量才说:“此前上海的《万国公报》曾经报道过此人,据说他是一名化学家,发明了炸药,获利甚多,死后立下遗嘱,设立了一个巨额奖项,专门用来奖励人才。”
  李谕这才听明白:“你说的应该是诺贝尔吧,的确有此人。”
  李谕没想到国内这么早就有诺贝尔的相关报道,好奇问道:“《万国公报》是怎么说的?”
  对了,有两个《万国公报》,一个是美国人林乐知创办的;
  一个是维新派康梁创办的。
  报道诺贝尔的,是美国人林乐知的《万国公报》,这家报纸开在上海。开办时间很长,从1868年一直到1907年林乐知去世。
  期间,李提摩太和丁韪良等人均参与过此报的编撰。
  史量才说:“前年(1902年)10月,万国公报发表了一篇叫做‘巨款赏格’的文章,提到了发现爱格斯电光的伦德根、德国医师白林、以及创立十字会的杜奈得,一起分享了数十万瑞典克朗。”
  早期的翻译确实有点怪,“伦德根”当然就是获得物理奖的伦琴;
  德国医师白林也就是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德国人贝林;
  杜奈得则是后世翻译的杜南,获得的是和平奖。
  李谕说:“还漏了两个人,分别是获得化学奖的范托夫以及文学奖的普吕多姆。”
  史量才说:“可惜我作为新闻人,对这么大的事件也知道不多,多谢先生提醒。”
  李谕说:“此事的确要多关注,绝对是每年的大新闻。”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