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355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开尔文勋爵说:“那最好快点到来!”
  英国皇家科学学会刊登出油膜法的论文后,不少人都欢呼雀跃。
  尤其是李谕的忘年之交、铁杆支持者玻尔兹曼,他当天甚至在自己的课堂上给所有学生讲起了这个实验:“现在已经有无数证据证明了分子的存在,原子还会远吗!”
  就连此前的反对者,奥斯特瓦尔德以及马赫,悄悄做完试验后也不得不服气,于是暂时选择了沉默。
  让子弹先飞一会儿。
  不过他们想不到,子弹飞一会儿就变成炮弹了。
  另一个很高兴的则是爱因斯坦,他第一篇重要论文分析的就是分子存在。李谕的办法显然更加易于理解且人人可以操作,甚至有点简单粗暴的意思。
  但这也间接巩固了他发表论文的信心。
  而荷兰的范德瓦尔斯在看到后,则进而对照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范德瓦尔斯不仅有知名的分子间范德华力这个成就,他获得诺奖靠的是推广了理想状态气体方程,从气态推广到了液态。
  范德瓦尔斯的方程对工业界影响可谓极大,因为通过它可以得到任何气体的等温线,为液化提供了非常强力的理论支持。
  范德瓦尔斯立刻来到莱顿大学找到洛伦兹。
  “教授,您有看到李谕的新论文吗。”范德瓦尔斯问道。
  洛伦兹说:“抱歉,我这段时间研究工作较多,最近的期刊都没有来得及看。”
  “没关系,我正好给您讲一下。”范德瓦尔斯说。
  讲了个大概,洛伦兹听出端倪:“好有趣的想法,试验听起来并不困难,竟然可以这样论证分子的存在以及分子的大小。”
  类似的实验后世有个更出名的。
  就是石墨烯。
  金刚石里的碳原子组成了三维结构,所以比较坚硬。而石墨就是一层一层的原子,层与层之间靠的是范德华力连接,所以很软。
  石墨烯就是只有一层原子结构的石墨。
  这东西好处很多,是后世材料学的重要潜力门类。
  石墨烯最初是怎么制得的非常有意思:竟然是用胶布反复粘石墨!一层一层粘,越粘越薄,最后拿到电子显微镜下一看,只有一层碳原子!成了!
  当然过程没有说得那么简单。
  范德瓦尔斯说:“下次李谕来欧洲,我们能不能把他请过来一趟,有很多问题可以与他探讨。”
  洛伦兹说:“我赞成你的说法,实际上我同样非常希望与他仔细聊一聊。”
  范德瓦尔斯笑道:“您的名望重,一封邀请信肯定能够请来。”
  洛伦兹说:“教授先生的名望也不低。”
  范德瓦尔斯不再推辞:“我们联名!”
  ——
  收到这些大佬来信,李谕更加不敢怠慢,自己在京城的话,因为路途遥远还好说,如今人都在美国东海岸了,这么多邀请发过来,肯定要赴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