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399节(3 / 4)
前方突然传来一阵欢呼,原来是刽子手到了。
“快看,是蔡六爷!”
执行剐刑的自然不是寻常人物。
蔡六爷年近花甲,穿着一件洗得快要发白的衣服,放下刀具后先向着台下施了一礼,似乎他很习惯在处死犯人时被人围观。
蔡六爷在细长的刀子上洒了一点水,然后用一块布擦拭起来,同时说道:“小八子,今天六爷我对你行刑,可怪不得我。判词上写着哪,在你手里有好几条人命,你这一条命还这么条命都还不够,只盼你在地府再继续赎罪。哎,可叹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老朽刀下,以前还会记着,现在根本不敢多想。今天又添一条剐刑,或许也是老朽的罪孽。”
康小八的眼睛看到刀子时不住跳动,但再一看四周围观的人,突然壮起胆子说:“来吧,我康八爷要是吭一声,不是好汉!”
蔡六爷行刑多年,各种各样的狠人见多了,不再多说,直接开始行刑。
每一刀都只割去一点,或许是天气寒冷,让神经有所迟钝,康小八竟然真的咬着牙没乱叫。
下面的人本来面无表情,看到这种血腥场面后顿时开始不住大呼。
李谕重生前在医学院远远看见医学解剖尸体时都受不了,更别提现在,胃里不住翻涌,差点就要吐出来。
但再看四周,人们却聚精会神不想错过一个画面。
难怪迅哥笔下会把此时的人形容成那种冷漠的样子,李谕算见识了,转过身就走。
赵谦虽然有点意犹未尽,只能跟着回去。
——
好在并非所有的人都如此麻木,否则岂不一点希望都看不到,总有些人是民族的脊梁。
李谕回到家中,拿出报纸,看了看这段时间发生的新闻。
首先值得注意的就是九月份革命党人、光复会的吴樾行刺准备出洋考察的五大臣。
可惜革命党早期的活动都存在计划不足、经验欠缺的问题,吴樾的刺杀并未成功,自己却在正阳门火车站被炸死。
另外一则新闻就是北洋六镇终于练成,同时宣告袁世凯的地位更加无法撼动。
看报的时候,近卫昭雪很殷勤地拿过来了一封信,“先生,是从日本寄过来的。”
李谕接过信的同时问道:“最近工厂运作怎么样?”
近卫昭雪回道:“一切都很好,北洋的徐世昌大人甚至在天津建了一座原料厂。”
李谕点点头:“那就好。”
李谕拆开信读了下,虞和钦已经去日本留学,然后他在信中询问钟观光的情况。
吴樾的刺杀一案,钟观光也有参与。
这就为李谕解开了疑惑:吴樾不可能会制造炸弹,原来背后有知识分子,炸弹是留日学生组成的“暗杀团”制造。
李谕立刻给上海发去电报,询问钟观光的情况。
没想到钟观光压根没想跑,他猜到清廷不会研究明白炸弹是怎么回事,更不可能通过炸弹溯源到自己。
同时钟观光还在信中提到了自己受到李谕启发,也准备兴建小学。
李谕自然对此甚为鼓励,回电报说:“兄如有困难,随时告知在下。” ↑返回顶部↑
“快看,是蔡六爷!”
执行剐刑的自然不是寻常人物。
蔡六爷年近花甲,穿着一件洗得快要发白的衣服,放下刀具后先向着台下施了一礼,似乎他很习惯在处死犯人时被人围观。
蔡六爷在细长的刀子上洒了一点水,然后用一块布擦拭起来,同时说道:“小八子,今天六爷我对你行刑,可怪不得我。判词上写着哪,在你手里有好几条人命,你这一条命还这么条命都还不够,只盼你在地府再继续赎罪。哎,可叹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死在老朽刀下,以前还会记着,现在根本不敢多想。今天又添一条剐刑,或许也是老朽的罪孽。”
康小八的眼睛看到刀子时不住跳动,但再一看四周围观的人,突然壮起胆子说:“来吧,我康八爷要是吭一声,不是好汉!”
蔡六爷行刑多年,各种各样的狠人见多了,不再多说,直接开始行刑。
每一刀都只割去一点,或许是天气寒冷,让神经有所迟钝,康小八竟然真的咬着牙没乱叫。
下面的人本来面无表情,看到这种血腥场面后顿时开始不住大呼。
李谕重生前在医学院远远看见医学解剖尸体时都受不了,更别提现在,胃里不住翻涌,差点就要吐出来。
但再看四周,人们却聚精会神不想错过一个画面。
难怪迅哥笔下会把此时的人形容成那种冷漠的样子,李谕算见识了,转过身就走。
赵谦虽然有点意犹未尽,只能跟着回去。
——
好在并非所有的人都如此麻木,否则岂不一点希望都看不到,总有些人是民族的脊梁。
李谕回到家中,拿出报纸,看了看这段时间发生的新闻。
首先值得注意的就是九月份革命党人、光复会的吴樾行刺准备出洋考察的五大臣。
可惜革命党早期的活动都存在计划不足、经验欠缺的问题,吴樾的刺杀并未成功,自己却在正阳门火车站被炸死。
另外一则新闻就是北洋六镇终于练成,同时宣告袁世凯的地位更加无法撼动。
看报的时候,近卫昭雪很殷勤地拿过来了一封信,“先生,是从日本寄过来的。”
李谕接过信的同时问道:“最近工厂运作怎么样?”
近卫昭雪回道:“一切都很好,北洋的徐世昌大人甚至在天津建了一座原料厂。”
李谕点点头:“那就好。”
李谕拆开信读了下,虞和钦已经去日本留学,然后他在信中询问钟观光的情况。
吴樾的刺杀一案,钟观光也有参与。
这就为李谕解开了疑惑:吴樾不可能会制造炸弹,原来背后有知识分子,炸弹是留日学生组成的“暗杀团”制造。
李谕立刻给上海发去电报,询问钟观光的情况。
没想到钟观光压根没想跑,他猜到清廷不会研究明白炸弹是怎么回事,更不可能通过炸弹溯源到自己。
同时钟观光还在信中提到了自己受到李谕启发,也准备兴建小学。
李谕自然对此甚为鼓励,回电报说:“兄如有困难,随时告知在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