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43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好眼力!一眼就可以认出来,不愧是帝师!”端方赞道,“上个月我专门把拓片寄给康有为,但他连出处都未曾认出。”
  李谕走近看了看,毫无疑问都是真品。
  他直呼好家伙,端方堪称中国收藏古埃及文物的第一人。
  李谕问道:“花了不少银子?”
  “没多少,”端方对自己这段“寻宝”的经历很自豪,娓娓道来,“我在欧洲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了许多西方精美的古代铭文,很想拓印下来带回国内,可惜博物馆未能同意,或许他们不知道拓印这项技术。
  “我只能失望地踏上了回国的船,谁知遇到苏伊士运河需要修整,船只要在开罗停留两天。
  “闲着也是闲着,我就在开罗的街上闲逛,发现到处都在兜售文物,甚至还有千年之久的佳品。要不是带的随从太少,还能买回来更多。”端方说。
  李谕前年带着吕碧城也去过埃及游览,不过当时眼里全是身边的美人儿和金字塔了,根本没在意这些文物贩子。
  他更没有收购甚至保护外国文物的心思,国内的都不够他忙乎。
  而且端方作为辛亥革命中死得最大的官员之一,其子孙后代过得十分贫困,民国时期,经由一位加拿大人作中介,把端方藏品中最名贵的那套商代青铜器以约合20万银圆的价格卖给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相比埃及的文物,李谕肯定更关心这套青铜器。
  李谕说:“大人真是寻宝寻到了万里之外,埃及国可是与我们同样号称文明古国的悠久国度。”
  “是吗?我对埃及历史了解不多,但东西看着是真不错,”端方自得道,“不瞒帝师,这些埃及文物都是我的宝贝,寻常人见不到。”
  李谕笑道:“在下实在荣幸。”
  他是真的把这些东西当宝贝,以至于很多人压根不知道。幸亏如此,才让这些文物在战乱中没有遭到多少破坏,大部分流入了故宫和北大的图书馆仓库。
  端方还试图研究碑文,搞了不少拓本。只不过国内这时候哪有什么埃及学,很多人,包括康有为,都看不出所以然。
  到了56年时,咱们与埃及建交,北京图书馆给了埃及一份礼物,就是端方曾经所拓的12件古埃及碑文。
  埃及方面看到后颇为震惊,不仅大英博物馆,北京图书馆也有?!
  而且这些碑文保存很好,埃及国内都没有。
  至于那件人形彩棺,在北大图书馆的旧仓库里又沉睡了半个世纪之久。
  直到2005年,一位北大的老教授清理仓库时,在角落意外发现了它,棺中还有九件古埃及石碑以及众多拓本。
  后来经过专家鉴定,人形彩棺来自2000多年前埃及托勒密王朝,内藏本是一位女祭司,不过木乃伊肯定早就不见。
  第四百三十六章 莫名的问题
  次日,李谕与端方来到了暨南学堂。
  学生不多,并不马上过年的缘故,主要这些学生完全称得上是留学生,来自遥远的爪哇岛,根本没有回去过年的可能。
  一直到后来,暨南大学都称得上是一座“侨校”,比较特殊。
  话说李谕也是这时候才知道原来暨南大学竟然不是在广州创建,而是南京。
  学生们清一色没有辫子头,在整个晚清都很另类。
  就算很多新式学堂都默认剪发,但多少还有不少留着大辫子的。而暨南大学的学生全是南洋过来的侨生,早已剪掉。
  端方作为一个满人,竟然也坦然接受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