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43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仅西洋各国,国内此时对精神病也无所适从。
  反正此后这上面还有不少要说道的。
  至于文学奖与和平奖,分别授予了意大利诗人卡尔杜齐和调停了日俄战争的老罗斯福。
  李谕大体介绍了每个人的生平以及贡献。
  尤其对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学奖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讲述,考虑到国内读者的科学素养还比较低,所以李谕做了很多解释,导致文章写得挺长。
  但效果还是不错的。
  起码让很多人对科学产生了浓重兴趣。
  二十世纪初是科学大爆炸的时代,而且是各个领域都在突飞猛进,只要精心研究,肯定有一些优秀的国内科学家能做出更大的成绩。
  此后民国时期对大学教授又极为重视,科研条件虽然不如国外,但起码科研环境还算可以。
  希望大大的。
  第四百三十八章 分界线
  吕碧城还要继续去北洋女子学堂任教,李谕陪着她一起来了天津。
  李谕这种大人物来了,学校监督傅增湘肯定要让他发挥发挥光和热。
  当天上午正好有一节数学课,讲授的内容很简单,就是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
  看得出来,该校在科学方面仍旧停留在小学水平。
  数学教习叫做沈正增,曾经是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的毕业生。
  等他讲完后,傅增湘让李谕继续讲一下。
  台下坐着的都是清一色女学员,李谕笑道:“我就事论事,就讲讲你们刚刚学到的东西,你们应该都学明白圆的周长公式了吧?”
  学生们一起答道:“明白了,还做了好多例题。”
  “很好,我就考考你们,”李谕说,“地球的周长大概是4万公里,也就是四千万米,数值很大。假如有一根这么长绳子,绕着地球缠了一圈。现在我把它截断,从中间加进去15米,仍然呈圆形,你们认为绳子会从地面抬升多少?”
  下面的人七嘴八舌开始猜测:
  “1尺?”
  “1公分?”
  “不对,我想只有一丝丝,甚至感觉不到它抬高了。”
  李谕哈哈一笑:“告诉你们吧,这根绳子会抬高2.4米左右,比在座任何一个人都要高很多。”
  “什么!”学生们都不敢相信,“不可能!”
  “为什么不可能?”李谕问道。
  学生回答说:“因为对于四千万米来说,15米太少了。”
  李谕说:“数学不能只靠感觉,需要公式推导,你们不是刚学了吗。”
  这个问题是非常典型的数学错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