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436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找到唐绍仪问了问,才发现情况比自己想的要复杂。
  “广告发了好几个月,是真有钱,几乎每一期都发在最显眼的位置,”唐绍仪说,“而且药房拿药还可以赊账。”
  “赊账?”李谕问。
  “就是药物卖出去后,再给日本人进货钱。”唐绍仪说。
  李谕一惊,这不就是后世的“赊销”嘛,经营手段很有一套啊!
  唐绍仪又说:“不仅如此,日本方面还在邮局里开设了售卖点。”
  好家伙,社区团购的雏形?
  李谕好奇道:“谁搞出来的这副药?”
  唐绍仪说:“听说是个叫做森下博的日本人。”
  李谕说:“大人一定要小心倾销,我总感觉日本人别有所图。”
  李谕完全是基于对日本人的认知做的猜测。
  正如他所料,在中国的许多日本人都充当了谍报人员,包括这个药商以及医药广告。
  此后“仁丹”广告遍布大街小巷,通过对画像上那个军官头像的细节调整,就成了日本内部的指路暗语。
  仁丹一点都不仁。
  哎,渗透到了这种程度,真的……
  唐绍仪说:“我派人打听过,森下博没有什么复杂背景,就是个普通商人,至于所谓的‘仁丹’,也是他仿制的一款在宝岛的药物。疏才兄弟不用担心,这属于中药,在市场上日本人不可能是他们老祖宗的对手。”
  李谕虽然不知道“仁丹”以后的作用,但考虑到自己对日本人的内心情感,就是不希望他们赚中国人的钱,尤其在这个时候,反正得想办法搞一搞他。
  几天后,李谕收到了上海拜耳公司发过来的电报,提到他们公司已经派代表到达上海。
  正好端方要南下上海,于是两人共同乘上了船。
  端方说:“听闻津浦铁路已经开始动工,工期进展异常顺利。”
  李谕说:“尽快修好吧,不仅比坐船便宜,还要快了太多。”
  几天后,在上海他们见到了拜耳代表。
  拜耳的代表此前与上海租界以及青岛租界通过气,基本同意了在上海建厂的决议。
  因为英国人已经在广州建厂,拜耳不想和他们直接竞争。
  而且上海辐射能力明显更强,整个长江流域几乎都可以覆盖。
  端方没啥好说的,建就建吧,但地租按照上海租界外围的价格,然后稍稍打了折,200两一亩,税金则按照进口关税的六折。
  对于拜耳来说,已经是很大的优惠条件。
  李谕同样表示可以出剩下的三成股份。
  决议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签订,端方心情挺好,邀请李谕以及德方的人去汇中饭店一起吃了饭。
  ——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