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440节(2 / 4)
但现在之所以无法让科学界引起重视,自然是因为太过离奇。
本来原子论的出现,已经让很多人怀疑世界是不连续的,如果能量也不连续,将会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量子理论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最好尽快找到一个安静的研究岗位。
……”
爱因斯坦与李谕同龄,信中不时会讨论讨论数学物理问题,要写几个公式,所以只能用信件方式。
给普朗克回信则轻松许多,直接拍了电报:
“教授先生,您说相对论是一场无与伦比的革命,而您的量子论何尝不是。
另,我已经准备将书稿寄去出版社。”
电报来回比较快,两天后,李谕就收到了普朗克的回电:
“就在几天前,我还遇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问我黑体辐射的问题。可我突然发现即便你已经给出了公式的数学推导,我竟然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能量是一份份出现。或许什么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量子论才是革命性的成果,——也仅仅是或许。”
普朗克对量子论的未来仍旧未抱太大期许。
但他说得没有错。
在李谕穿越前,量子力学发展了上百年,仍旧无法解释为什么能量不连续、一份份出现。
也就是说在物理上,要用量子化来解释黑体辐射公式的话,你必须先假设能量是量子化的,而不能寄希望于通过黑体辐射公式来证明能量量子化。这就是量子理论最不讲道理的地方。
李谕对此只能回电:
“能量为什么是不连续这个问题,我认为不需要问出。因为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我们只能发现不连续的结果,却无法知道不连续的原因。换句话说,这是客观世界的本源,无须解释。”
不过普朗克暂时还是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李谕更不着急,量子力学初具规模,至少还得再过二三十年,那时候普朗克不接受也得接受。
几天后,李谕又收到一封电报。
本来以为还是从柏林发来,但打开后,却是来自格拉斯哥的卡尔文勋爵,电报写道:
“近日身体甚感不适,感冒亦迟迟难以好转。我应当临近死亡的大限,虽然无法看到两朵乌云消散,颇感遗憾,但我知道他们不会难倒如你一般的后起科学新秀。只不过我想在弥留之际,见一面你这个让我余生几年感觉到许多新奇的年轻人……”
李谕大惊失色,手都开始颤抖。
开尔文老爷子对自己真心很好,如果不是他的青睐,或许自己不会这么顺利,绝对是大贵人。
李谕决定必须去英国见他最后一面。
第四百四十五章 拜会香帅
吕碧城早已完成了书稿润色,并且找到裕德龄完成了翻译。
李谕准备录成两套,一套给纽约柯林斯出版社,一套给法国的阿歇特出版社。
但这时候裕德龄正好被召回宫中,由于书稿是用外文书写,其他人又不太会用打字机,只能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找个学生“勤工俭学”帮着誊写一下。
来到译学馆,林纾看着李谕手中厚厚的书稿,说道:“我这有名学生,英文排在全校前三,家境也较为一般,肯定会感兴趣。”
林纾随即出门,带回来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学生,给李谕介绍道:“他叫王琎,字季梁,浙江学子。” ↑返回顶部↑
本来原子论的出现,已经让很多人怀疑世界是不连续的,如果能量也不连续,将会更加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量子理论的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最好尽快找到一个安静的研究岗位。
……”
爱因斯坦与李谕同龄,信中不时会讨论讨论数学物理问题,要写几个公式,所以只能用信件方式。
给普朗克回信则轻松许多,直接拍了电报:
“教授先生,您说相对论是一场无与伦比的革命,而您的量子论何尝不是。
另,我已经准备将书稿寄去出版社。”
电报来回比较快,两天后,李谕就收到了普朗克的回电:
“就在几天前,我还遇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问我黑体辐射的问题。可我突然发现即便你已经给出了公式的数学推导,我竟然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能量是一份份出现。或许什么时候解决了这个问题,量子论才是革命性的成果,——也仅仅是或许。”
普朗克对量子论的未来仍旧未抱太大期许。
但他说得没有错。
在李谕穿越前,量子力学发展了上百年,仍旧无法解释为什么能量不连续、一份份出现。
也就是说在物理上,要用量子化来解释黑体辐射公式的话,你必须先假设能量是量子化的,而不能寄希望于通过黑体辐射公式来证明能量量子化。这就是量子理论最不讲道理的地方。
李谕对此只能回电:
“能量为什么是不连续这个问题,我认为不需要问出。因为世界本来就是这样,我们只能发现不连续的结果,却无法知道不连续的原因。换句话说,这是客观世界的本源,无须解释。”
不过普朗克暂时还是无法接受这个结果。
李谕更不着急,量子力学初具规模,至少还得再过二三十年,那时候普朗克不接受也得接受。
几天后,李谕又收到一封电报。
本来以为还是从柏林发来,但打开后,却是来自格拉斯哥的卡尔文勋爵,电报写道:
“近日身体甚感不适,感冒亦迟迟难以好转。我应当临近死亡的大限,虽然无法看到两朵乌云消散,颇感遗憾,但我知道他们不会难倒如你一般的后起科学新秀。只不过我想在弥留之际,见一面你这个让我余生几年感觉到许多新奇的年轻人……”
李谕大惊失色,手都开始颤抖。
开尔文老爷子对自己真心很好,如果不是他的青睐,或许自己不会这么顺利,绝对是大贵人。
李谕决定必须去英国见他最后一面。
第四百四十五章 拜会香帅
吕碧城早已完成了书稿润色,并且找到裕德龄完成了翻译。
李谕准备录成两套,一套给纽约柯林斯出版社,一套给法国的阿歇特出版社。
但这时候裕德龄正好被召回宫中,由于书稿是用外文书写,其他人又不太会用打字机,只能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找个学生“勤工俭学”帮着誊写一下。
来到译学馆,林纾看着李谕手中厚厚的书稿,说道:“我这有名学生,英文排在全校前三,家境也较为一般,肯定会感兴趣。”
林纾随即出门,带回来了一个十八九岁的学生,给李谕介绍道:“他叫王琎,字季梁,浙江学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