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30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华尔街以及企业主们肯定经过经济分析,找到了盈亏平衡点,发现维持价格、提升产能和销量带来的收益要比提高车价、降低销量高得多。
  所以他们才会选择在工人身上把成本盘剥回来,继续按照一个并不太高的价格销售。
  李谕虽然很汗颜,不过这种触碰到底层设计的政治经济问题不是任何一个人能解决的,只能靠滚滚的历史洪流推动大趋势发展。
  ……
  回到家,凤铃拿给了李谕一封电报,是号称“北方工业巨子”的周学熙发来,他在电报中希望李谕可以科学领军者的身份,写一篇文章倡导京城的百姓多用自来水。
  现在的国人,只要是涉及一点点科学方面的事,都信李谕的话。
  于是李谕当仁不让,提笔写了一篇文章阐述自来水原理,尤其着重声明自来水不仅方便,而且无害。
  这件事还是挺有意义的,看看北京的城建史就会发现,作为都城,它一直有缺水的问题。
  就连皇宫每天都要去玉泉山等地取水,然后用取水车运回紫禁城使用。
  至于普通人,只能靠井水解决日常饮水问题。
  只不过北京城里的地下水大部分水质并不好,水质很硬,不太适合作为饮用水使用。
  少量水质好的井水就被圈起来售卖,乃至于大街小巷还有专门卖水的店铺。
  而早在北京之前,天津、上海、广州、大连、青岛、武汉、成都等十多个城市早就开通了自来水,北京虽晚一点,也在1910年由周学熙负责完成了京城自来水的工程建造,实现了通水。
  这项工程在民国时期一直都为京城保障用水,而且建设过程中,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利益,周学熙坚持只招华股,不招洋股,是个值得称道的业绩。
  李谕的家中自然早早接入了自来水和电线。
  只是晚清时京城一向保守,老百姓对待自来水又很陌生,称自来水为“洋水”。
  由于“洋水”从水龙头出来有时会伴有气泡,他们以为这是肥皂水,不敢喝,还有人造谣“喝了会死人”甚至“断子绝孙”。
  加上以前那些卖水的老板百般刁难,自来水的推广困难重重。
  周学熙想借着帝制消亡的机会,好好推广一下新事物。
  文章写起来一点难度都没有,就像以前推广消毒一样,很轻松便写了出来。而且考虑到当下民众的接受能力,李谕故意省去了一些净化工程中的专业术语,不然很多人要是知道自来水生产时消毒用的氯气本身就是毒气,估计又要引起无谓的担心。
  科普氯气还有工艺需要讲化学,目前的普罗大众哪懂那么多,还是把文章写得通俗一些,毕竟是发在报纸上,省得大家徒增担心。
  第五百二十四章 数学是大自然的剧本
  两个月之前的柏林。
  爱因斯坦只身一人从火车上走了下来,然后搭上一辆出租车前往母亲家。
  他已经好久没有回来了,爱因斯坦的母亲很高兴,叫来了妹妹一家人共同为他庆祝。
  爱因斯坦的表姐爱尔莎帮着脱下外套,然后说:“天哪,你现在的精神看起来好极了。”
  两人从小就认识。准确说,爱尔莎不仅是爱因斯坦的表姐,还是堂姐,因为他们的母亲是亲姐妹。
  爱因斯坦说:“是因为苏黎世的气氛远没有柏林这样压抑。而且柏林的水对身体有害,空气中到处都是煤烟;并且这里有让我非常不愉快的阶层等级,——你知道的,我讨厌这个!讨厌酒气熏天的侍者点头哈腰地说‘您最谦卑的仆人’。”
  爱因斯坦的母亲说:“不管怎么说,你都是在这儿长大的。”
  爱因斯坦耸耸肩:“那母亲您应该记得,我从小就讨厌日耳曼式的阅兵,避之唯恐不及,更别提德国从小学时代就开始的僵化刻板的教育模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