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35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谕说:“这是好事,他们有任何疑问都可以询问我;如果派来考察团,我便亲自帮着接待。”
  谢煜希道:“我会把你的想法转达回去。”
  ……
  清华作为预备留美学校,课程安排与其他学校大不相同,总体上可以分为上午课与下午课。
  上午课是英文、数学、地理、历史(西洋史)、生物、物理、化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公民等,一律用美国出版的教科书,纯英文授课。
  下午课则是国文、历史、地理、修身、哲学史、伦理学、修辞、中国文学史等,一律用国语,中国的教科书。
  这样划分的目的显然是要加强英语教学,使学生有更多接触英文的机会。
  所以这时候的清华学校学生普遍英文比其他学校也要好一些。
  上午课的教师一部分是美国人,一部分是能说英语的中国人。
  下午课的教师则是一些国内的老先生,大都在前清有过功名。
  稍微想想就知道,不管从学校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重点都放在了上午课。
  这体现在方方面面,尤其毕业时,上午课的成绩需要及格,下午的成绩则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如此安排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轻视中文课程。
  坦诚讲,这是民国初期清华在教育上最大的缺点。
  但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顾了英文就不容易顾中文,也可以理解。
  只不过学校对待中文老师与外籍老师的差别待遇有时容易令学生产生异样的想法。
  中文教师的薪资水平明显低于外籍老师,并且他们集中住在比较简陋的古月堂,中文教师显然不受尊重。
  这在学生的心理上有不寻常的影响:一方面会使学生蔑视本国文化,崇拜外人;另一方面还会激起反感,偏偏就是不想对洋人低头。
  存在两种想法的学生都不少,并且第二种想法慢慢地会越来越多,——物极必反呗。
  历史无数次验证,有文化的年轻人是最不容易掌控的。
  因为不管怎么说,清华依然走出了很多国学大师。
  李谕代课自然还是数理方向,并且数学绝对是最主要的,所有人都必须学。
  今天李谕的讲课内容是极限,提前一天就发下了讲义。
  这是学校的传统,必须在上课前做充足的准备,不然会跟不上节奏。
  李谕穿越前清华的节奏更狠,之前一直流传一个故事,清华电子系大二的时候,有一个只有两周的夏季小学期。
  第一周周一上午,学生们在一间教室上了两个小时课,学了计算机的vhdl语言(这个语言用得很少了,尤其是国内)。然后下课老师就要求学生在周五之前编出一个主频30m的cpu来。
  所有的学生都疯了,因为上午根本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
  后来才知道,在其他大学的电子系,这门课要学一个学期。
  但是清华的老师说得很清楚,做不出来就不及格。
  于是学生们只能疯狂地跑到图书馆借书,回去废寝忘食地看。第一天看不懂,第二天稍有点明白,第三天白天编几个简单的程序,晚上开始正式编程,编到凌晨3点,周四编了一天加一个通宵,周五早上8点通过验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