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44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沈尹默从言语中感受到北大“新旧之争”的火药味,嗫嚅道:“这……”
  何燏时说:“新朝新气象,再按照前清的旧制度,哪还说得过去?”
  沈尹默拧不过他们,只好说:“那我去试一试,要是不成,我再退出,让真正的章门弟子接替我。”
  何燏时笑道:“这就对了,不试试怎么知道行不行!”
  另一边,章士钊又托吴稚晖请来了章太炎的弟子朱希祖。
  朱希祖来北京是想参加教育部主持的注音字母会议,没想到开了一半,蔡元培就辞职南下了。
  总之,自从严复从北大辞职,这些年轻的北大管理者立即着手对北大的教师队伍进行换血整改。
  章士钊、何燏时、胡仁源三任校长给蔡元培将来的改革打了一定基础。
  换血的重点便是文科,因为这里聚集了最多的前清经学学者。
  章士钊人选挑的没毛病,国学方面能和他们抗衡,让他们说不出话的只有章门弟子。
  章太炎以及他的弟子代表了民国初年国学领域的最高水准,这些弟子大体上分成三派。
  一派是守旧派,代表人是章太炎的嫡传弟子黄侃。黄侃学章太炎学得最像,就连“疯子”这个头衔都继承过来。守旧派的特点是凡旧皆以为然。
  第二派是开新派,代表人是钱玄同,他号称“疑古玄同”,所以后来倡导废除汉字他是主力。
  第三派姑且称作中间派,以马裕藻为代表,没有太明显的倾向。
  虽然分成几派,此后太炎先生门下大批弟子涌进北大后,对严复手下的旧人都采取了一致立场,认为那些老朽应当让位。
  沈尹默作为“非嫡传弟子”,同样站在了他们这边。
  他们这么想给北大教师队伍换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之前提到,以前京师大学堂时代存在太多陋习,俗话说为人师表,如果教师队伍不能代表新时代,北大还怎么当全国大学之祖庭。
  一些北大老先生讲课时还秉承着许多私塾习惯,比如有位地理老先生,从不把讲义和参考书给学生看,因为他认为这些必须保密的,否则学生提前看了,还怎么教书?
  殊不知图书馆里的书就是公开的。
  ——对了,差点忘了图书馆也算新事物。
  反正这样的老先生挺多。
  沈尹默与李谕进入北大后,对这里蛮好奇,凑到一间教室门口看看里面上学的情况。
  正好是一位姓徐的英语老师在上课。
  沈尹默听了一两分钟就摇头走开,他对李谕说:“这位教师明显是中国人,怎么张嘴就是‘我们西国’?莫不成他像辜鸿铭先生一样,在南洋长大?”
  李谕说:“辜先生水平比他高不少,而且你要是见着他,绝不会听他说‘我们西国’。”
  沈尹默说:“那应该让辜先生回来教。”
  引入了新教师,代理校长章士钊开了一次教务会。
  那位教英语的徐老师同样出席,轮到他自我介绍时,又是一口英文。
  沈尹默眉头皱了皱,直接问道:“我固然不精通英语,但此时此地,到底是伦敦还是纽约?如果教务会都要讲英语,我就不出席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