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49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张元济早就引入了很多英文铅字,但看到那些复杂的公式时也表示:“如果要准确排版它们,我最少要让排字班培训一个月。”
  史量才问道:“需要这么久?”
  张元济说:“现在识字的人本来就不多,更何况还要认识英文和数学符号的。我开出一个月40元的高薪,才留下了三个懂英文的。而你这些数学公式比以往的入门数学教材要复杂无数倍,一个月我都怕培训不出来。”
  李谕笑道:“不需要他们懂,只需要准确无误地排出来就好。”
  张元济说:“那样的话,你们就要亲自负责校核。”
  一旁的傅兰雅开口说:“校核的工作交给我。”
  张元济好心道:“老先生,排出的字很小。”
  傅兰雅一点都不服老:“我的眼力即便比不上那些熟练的排字工,但仅仅校核几篇文章有什么难的?”
  “好吧,”张元济说,“如果你们专业人士能出面校核,我就单独安排一名排字工帮你们进行排版。”
  张元济这句话的诚意很大,他手里的排字工都是能非常熟练地从五六千个铅字中快速找到对应文字并迅速排好字序的老手。
  这种人在识字率不高的民国时期很少,属于绝对的“高级技术工人”。
  “将来数理排版的需求会越来越多,筱斋兄不用担心浪费人工。”李谕说。
  “我怎么会担心这个,”张元济笑道,“而且我还会让北京的商务印书馆分社同期加紧印刷你们的科学期刊。”
  北京的商务印书馆分社就是京华印书局,在整个北方都相当有实力。清华、北大等高校的研究类刊物,协和医院的报告、表册,故宫的书画集和月刊,还有鲁迅的《彷徨》《呐喊》等书籍都由京华印书局承接。
  民国一直有“南有商务,北有京华”,实际上两家最初的老板都是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和京华印书局的印刷设备很先进,基本与世界一流看齐,只要有熟练的排字工,做出来的刊物质量很好。
  李谕又向傅兰雅问道:“先生当年的《格致汇编》大概每期刊印多少册?”
  傅兰雅说:“《格致汇编》是月刊,初时每卷发行3000册,后来是6000册,高峰期最多达到过9000册。”
  当时还是科学启蒙阶段,能达到这个发行量很不容易。
  史量才估计了一下说:“我们发行《科学杂志》,创始刊可以定在5000,之后视销售情况随时增加。”
  张元济出主意说:“要是能在杂志上专门做一个互动问答栏目,由订阅者提问题,然后疏才兄弟这样的学界大咖们回答,那么月刊发售定到1万册都能做到。”
  “折中一下,7500册吧。”李谕最后拍了板。
  大体定下杂志的开办事项后,李谕回头就写了一篇关于飞行器的浅要文章,主要是介绍飞行器的历史,以及这四五年的飞机发展的概况。
  虽然1903年莱特兄弟就第一次进行了飞行,但飞机真正迎来发展,是他们在法国进行了那次飞行表演并引起欧洲重视之后。
  现阶段老美在技术方面比欧洲差了一大截。法、德、英等几国一起发力,飞机立刻走上了快车道。
  此时飞机刚经过了一波百花齐放的大发展,大体上有了一个初始轮廓,即便还很原始,但总归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飞机了。
  起码安全系数相比以前有了一定改进。
  但对于李谕来说,还不太够。
  在李谕看来,它们还缺少一个非常关键的安全必备品——降落伞。
  这玩意就好比汽车的安全带。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