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9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天文学成果总给人一种要么稀松平常,要么极为炸裂的感觉。
  作为一个极为古老的学科,天文学从人类文明诞生起就差不多一同出现。
  但古代的天文学主要是纯观测;到了开普勒、牛顿时代,天文学开始更多地与物理学、数学接轨。
  再之后自然就是利用原子物理学的天体物理学时代。
  只是目前没有完全进入这个阶段,李谕也不急于一时。
  他写了篇关于白矮星的文章,为以后的天体物理学文章提前做点基础。
  几十年前天文学界就观测到了白矮星,最出名的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的伴星,即天狼伴星。
  天文学界一直对它很疑惑,因为这东西经过计算十分奇怪。
  天狼伴星约一个太阳质量,表面温度大约25000k,但是其光度只有天狼星的万分之一。
  根据光谱学分析,推断其大小与地球相当,也就是每立方厘米有两三吨重!
  这种密度是地球上的物质根本达不到的,甚至想都不敢想,所以很多人还在质疑。
  历史上,要到1915年左右才真正确立天狼伴星是颗白矮星。
  李谕相当于稍微提前了一年。
  他把这篇文章寄给了英国《自然》杂志。
  只是学界貌似没有太多精力关注白矮星,大部分注意力都被放射性、量子理论、相对论吸引过去。
  但李谕毕竟名头响,各大天文台看到后还是很振奋。
  这种振奋更像源自人类骨子里的好奇心:宇宙中存在如此多未知,大大激发了天文学家们的探索欲。
  等欧洲大陆的事情忙得差不多,李谕又来了趟英国。
  过段时间回国他也准备走海路,顺便去美国安排安排企业的情况。
  一战爆发对于欧洲之外的国家来说还是挺突然的,带来了一大堆风险与机遇,当然对欧洲以外的企业来说,机遇更大。
  李谕要做的是利用好这次机遇。
  到达英国,剑桥天文台台长爱丁顿立刻来找李谕探讨白矮星等相关问题。
  爱丁顿激动地说:“不可思议!这样大的密度,很难想象上面会是怎样巨大的压力。”
  李谕根本不觉得震惊,白矮星不过每立方厘米几吨重而已,以后发现的中子星密度可是高达每立方厘米上亿吨,更别提还有黑洞。
  李谕随口说:“最为关键的是白矮星验证了恒星演化路线。”
  “不知道白矮星算不算宇宙中相对少见的一种罕见星体。”爱丁顿问。
  “我们不过观测了这么点天体就发现了白矮星,而宇宙这么大,白矮星肯定很常见。”李谕说。
  爱丁顿沉思片刻说:“如果是这样,我反而觉得宇宙很可怕。”
  李谕笑道:“我也认为很可怕。”
  爱丁顿又说:“另外,我还看了你们那篇在慕尼黑发表的关于精细结构常数的文章。”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