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594节(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后来有些流行书宣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联储搞的鬼,是他们引发了一战。
  ——显然只是个阴谋论。
  细节就不赘述了,漏洞太多,经不起推敲。
  只说个基本道理:经济确实非常非常重要,但千万不要过高估计经济力量对时局的影响。
  再就是,不要以为只有美国人聪明,其他国家的人难道都是傻子不成?
  美国人在战前压根不知道一战会对自己那么有利。
  当时美国的主流观点是参战的欧洲国家将变现在美国的投资,用来购买军火,这将是美国经济的灾难。
  而且闭市前的几天,纽交所都跌得没法看了。
  李谕目前只能暂时对邹周说:“没必要对股市过多操心,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就好。”
  邹周说:“我知道了,老板。”
  大卫·别克说:“如果所有新工厂都投产,将要招募大量工人。”
  李谕说:“工人培训这么多年就没有停,人手不会缺,该多少薪水就多少薪水。”
  邹周说:“我会联系司徒美堂先生,加快培训进度。”
  他对老板的决定很开心,因为招来更多华工,美国的唐人街又能繁荣几分。
  李谕这么做,更是因为知道以后的发展。
  将来欧洲工业大面积停摆,全靠海外进口,美国距离最近,近水楼台先得月。
  英法又在美国大规模举债,并且不是用的本币举债,债务全是美元。
  ——如果以本币借款,是可以通过超发货币来抵消债务的。
  华尔街很鸡贼,又要求英法举债的钱只能用在美国。
  (这一招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
  反正一战的几年中,美国借由英法的公债大大刺激了国内经济,疯狂出口。
  欧洲各国拿着美国生产的武器自相残杀、靠着美国出口的粮食勉强果腹、借着美国发行的公债艰难度日
  美国的胜利,镌刻在了整个欧洲的墓碑之上。
  而美国这边则是空前的战时繁荣,全国所有的工厂都干冒烟。
  战前日薪五美元已经是行业最高水准,只有李谕、福特等少数工厂可以做到;而到了1917年左右,日薪10美元甚至只能招个童工。
  所以美国才能在那么早的时候成为“车轮上的国家”,汽车销量几乎占了全球六七成。
  这全是欧洲的血汗钱啊!
  美国是在通过举债透支未来!
  只不过这个未来是协约国的未来,所以美国一点都不在乎。
  美国人不在乎,李谕更不可能在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