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635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周诒春说:“叫做《春秋大义》,地点在东交民巷的六国饭店。”
  《春秋大义》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李谕道:“这位老先生此举开了演讲售票的先河,咱们去瞅瞅。”
  汽车上,周诒春聊起辜鸿铭这段时间的趣事:“袁大总统去世时,北洋政府下令举哀三天,但这位辜老先生竟然在自家院里搞了个堂会,鼓乐喧天热闹非凡。警察过去喝问他为何公开违抗法令。辜老先生拍了拍警察说,不就死了个总统吗,怎敢影响我辜某与洋人朋友在此赏戏。
  他的堂会硬是办了三天。等北洋政府的三天禁令一过,他的院子也就偃旗息鼓。”
  李谕笑道:“确实够狂妄。”
  咱们提过,辜鸿铭一直讨厌袁世凯,尤其是袁世凯的称帝举动,因为违反了辜鸿铭自己心中的帝制。
  当初袁世凯也以为辜鸿铭是位帝制派,想请他当议员。谁知他堂而皇之去会场领了出席费三百大洋后,直接跑到八大胡同,每见一个风尘女子就舍一元。连逛了好几家青楼,直到将银圆花光,才放声大笑,唱着曲儿离去。
  李谕和周诒春来到六国饭店,找好位置就座,美国公使芮恩施认出了他:“院士先生。”
  李谕和他握了握手:“芮公使,你也来学习学习?”
  芮恩施说:“难得有中国人用英文讲儒学,大家都想了解了解。”
  他一句话就道出了辜鸿铭在洋人圈那么火的原因:就是因为能用英语讲儒家文化。
  虽然他的国学水平不咋地,但英语却异常好,毕竟在国外待了那么多年。
  不是一直还流传一个故事吗,辜鸿铭有次乘坐公共汽车,故意将英文版《泰晤士报》倒着看。英国人看到后,便羞辱他:“看这位拖着长辫的中国乡巴佬,不懂英文,却偏偏装有学问的样子读报,可偏偏把报纸拿倒了。”
  满车厢的洋人都讥笑他。
  然后辜鸿铭不慌不忙地用流利的英语说:“英文太简单,不倒着看报还有什么意思。”
  车厢顿时鸦雀无声。
  是个很有意思的老先生。
  此时辜鸿铭已经走到台上,他清了清嗓子,然后说:
  “我曾听一位外国朋友这样说过,作为外国人,在日本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讨厌日本人。相反,在中国居住的时间越长,就越发喜欢中国人。这位外国友人曾久居日本和中国。
  之所以这样,我认为是不同的文明导致的,那什么是文明?
  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几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在我看来,美国人博大、纯朴,但不深沉;
  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
  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
  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
  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
  辜鸿铭侃侃而谈,讲了接近两个钟头,台下的老外们全都听得聚精会神,不时激烈地鼓掌。
  辜鸿铭本人还算擅于演讲,懂得如何控制情绪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