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642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胡适想拉上陶行知一起:“行知,你也来北大吧。在哥大时,杜威教授对你的评价甚至超过我。”
  “不能所有人都扎堆吧?我还是返回南方,”陶行知婉拒道,“这次来京城,我还有一件事,要和蔡校长聊一聊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具体细节。”
  陶行知和蔡元培搞的中华教育改进社,主要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相当有先见之明。除了李谕这种穿越者,能看到这一点的人屈指可数。
  他们既不像一些人那样闭门造车、排斥外来文化;也没有丧失自我、只唯西方文明马首是瞻。
  李谕留两人吃了顿饭,他们便一起前往了北大。
  ……
  最近的《新青年》杂志越发鲜明地主张“科学与民主”两杆大旗,不时提到李谕大名。
  看了最近几期后,李谕总感觉差点意思,终于忍不住来到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旁的补树书屋。
  这里是周氏兄弟的住处。
  院内原有一棵大楝树,被风刮倒,又补种了槐树,故名“补种书屋”。鲁迅后来在《呐喊·自序》中说:“相传是往昔在院子里槐树上缢死过一个女人的,现在槐树已经高不可攀了,而这屋还没有人住。”
  “周老弟,”李谕进门道,“我给你带了两条好烟。”
  鲁迅讶道:“李谕先生,您怎么来了?”
  “我来不行吗?”李谕说,然后向屋里看了看,“你弟弟不在?”
  鲁迅说:“他被北大招为了欧洲文学史与罗马文学史的教授,今天正好有课。”
  周作人每周去北大上三学时课,月薪二百四十大洋。
  李谕把《新青年》放在桌上:“你应该看过了,他们虽然倡导白话文,但还没有几篇像样的白话文学能拿出来。”
  “确实,”鲁迅说,“大部分还不如院士先生的星战和异形。”
  “那不是严肃文学,纯粹是娱乐性小说,”李谕说,接着问道,“你还在抄古经?”
  鲁迅点点头:“是的。”
  李谕问:“抄那些有什么用?”
  “没有什么用。”鲁迅说。
  “那你抄它还有啥意思?”
  “没有什么意思。”
  鲁迅的回答非常鲁迅。
  李谕立即说:“所以说嘛,你自己可以写点文章。”
  鲁迅点燃了一支李谕拿来的中华牌香烟,深深品了一口,张口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不久都要闷死,然而从昏睡进入死灭,却也并不感到死的悲哀。现在若大嚷起来,惊醒了少数几个人,让他们承受无可挽救的临终苦楚,这样对得起他们吗?”
  李谕说:“可以想得积极一点,既然有几个人起来,就不能说一定没有毁坏铁屋的希望。现在缺少的,是呐喊之音。”
  鲁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已经当差了五六年,多少有点混日子的嫌疑。他再次用力抽了口烟,“好吧,我试着呐喊两声,就是不知道写出来的东西如何,千万不要投稿无门。”
  他不是第一次提笔作文,但写白话文确实头一遭,不知道效果会怎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