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709节(1 / 4)
“但实际的观测却并不是这样,从最近的数据分析得出,恒星的速度并没有因为距离的增大而变小,反而几乎维持不变。”
高鲁震惊道:“不,不可能!难道牛顿错了?”
“牛顿的理论经过验证,肯定没有错。”李谕说。
“那您这是……”高鲁咽了口吐沫,“到底谁错了?”
“谁都没有错。”李谕说。
高鲁不明白了:“可您的结果无法吻合万有引力定律!”
李谕说:“天文学也像物理学,讲究观测数据,我们核实过很多次,绝对错不了。”
高鲁说:“我算过太阳系几大行星的速度,他们都完全符合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总不能在银河系这个更大的尺度上万有引力就不对了吧?”
李谕说:“当然不是。”
“您越说我越糊涂!”高鲁说。
“很简单,科学嘛,既然已经有了切实数据,就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李谕说,“既然速度没有因为距离增加降低,就说明还有东西给这些恒星提供引力。”
高鲁眼角一抽:“什么东西?”
李谕说:“我不知道。”
高鲁更抓狂了:“您不知道?”
“是的,我不知道什么东西在暗中给这些恒星提供引力,因为望远镜中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李谕一字一句说,“我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做暗物质。”
“暗物质?!”高鲁琢磨了好半天,“这是什么?”
李谕摊了摊手:“我说了不知道。但观测结果清清楚楚,肯定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在提供引力,否则不会出现银河系边缘恒星速度没有降低的结果。”
高鲁无语道:“我已经彻底跟不上院士先生的学问了!”
他无法理解很正常,要不是作为穿越者,自己也不会这么言之凿凿。
历史上,暗物质是奥尔特和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在接近十年后才偶然发现的。
不过现在暗物质的命名权,被李谕拿下。
暗物质的存在证据十分可靠,否则这种炸裂的论文发出来,肯定会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第六百八十二章 科玄之争
1923年赴美留学生数量不少,单单清华的庚款留学生就有90多个,另外还有60多人属于自费留学。如果再加上李谕的教育基金会,总数超过了两百人。
临走前,照例要在清华园进行一次集结,李谕再次被请过去做个演讲。
内容嘛,正好聊了聊此前的那篇暗物质文章。
李谕说:“从这种事可以看出来,科学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人们去探索。知道宇宙的运行规律,对人类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继续讲了一些内容后,几个学生开始举手提问。
李谕指着其中一名女生:“女士优先。”
“谢谢院士先生,我叫顾静徽,”女生说,“最近我看到一些小报,都称“暗物质”一词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似乎回归了占星术的时代,还有人拿出五星连珠之类的谬论,应该如何反驳这种论调?” ↑返回顶部↑
高鲁震惊道:“不,不可能!难道牛顿错了?”
“牛顿的理论经过验证,肯定没有错。”李谕说。
“那您这是……”高鲁咽了口吐沫,“到底谁错了?”
“谁都没有错。”李谕说。
高鲁不明白了:“可您的结果无法吻合万有引力定律!”
李谕说:“天文学也像物理学,讲究观测数据,我们核实过很多次,绝对错不了。”
高鲁说:“我算过太阳系几大行星的速度,他们都完全符合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总不能在银河系这个更大的尺度上万有引力就不对了吧?”
李谕说:“当然不是。”
“您越说我越糊涂!”高鲁说。
“很简单,科学嘛,既然已经有了切实数据,就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李谕说,“既然速度没有因为距离增加降低,就说明还有东西给这些恒星提供引力。”
高鲁眼角一抽:“什么东西?”
李谕说:“我不知道。”
高鲁更抓狂了:“您不知道?”
“是的,我不知道什么东西在暗中给这些恒星提供引力,因为望远镜中什么都看不见,所以,”李谕一字一句说,“我给它们取了个名字,叫做暗物质。”
“暗物质?!”高鲁琢磨了好半天,“这是什么?”
李谕摊了摊手:“我说了不知道。但观测结果清清楚楚,肯定有什么看不见的东西在提供引力,否则不会出现银河系边缘恒星速度没有降低的结果。”
高鲁无语道:“我已经彻底跟不上院士先生的学问了!”
他无法理解很正常,要不是作为穿越者,自己也不会这么言之凿凿。
历史上,暗物质是奥尔特和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在接近十年后才偶然发现的。
不过现在暗物质的命名权,被李谕拿下。
暗物质的存在证据十分可靠,否则这种炸裂的论文发出来,肯定会被认为是天方夜谭。
第六百八十二章 科玄之争
1923年赴美留学生数量不少,单单清华的庚款留学生就有90多个,另外还有60多人属于自费留学。如果再加上李谕的教育基金会,总数超过了两百人。
临走前,照例要在清华园进行一次集结,李谕再次被请过去做个演讲。
内容嘛,正好聊了聊此前的那篇暗物质文章。
李谕说:“从这种事可以看出来,科学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值得人们去探索。知道宇宙的运行规律,对人类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继续讲了一些内容后,几个学生开始举手提问。
李谕指着其中一名女生:“女士优先。”
“谢谢院士先生,我叫顾静徽,”女生说,“最近我看到一些小报,都称“暗物质”一词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似乎回归了占星术的时代,还有人拿出五星连珠之类的谬论,应该如何反驳这种论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