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 第73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徐先生过誉。”吴有训刚得大奖,还是很谦虚的。
  徐悲鸿说:“我想为三位画一幅画像,不知道可以吗?”
  李谕笑道:“当然可以。”
  徐悲鸿现在的画技已经大成,而且是融合了东西方的大成。
  徐悲鸿拿出相机,拍摄了几十张照片,在本子上打了十几幅素描人物稿,又仔细观察了观察后面的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对他们说:“背景就选在这里吧,正好凸显拿到诺贝尔奖的画面。”
  李谕哪懂绘画和构图:“一切照你想的办。”
  吴有训问道:“中国话还是西洋画?”
  徐悲鸿说:“既然在瑞典,就为几位先生画幅西洋油画吧,更能达到写实的效果。”
  李谕点头道:“期待先生的画作。”
  最近徐悲鸿没有什么其他的安排,《田横五百士》要到明年才会动笔。
  第七百零七章 冯·诺依曼
  获得诺奖后,吴有训被邀请在欧洲几所大学进行一波巡回演讲。
  反正这是好事,可以继续大大提高威望,而且也能比历史上提前很多年获得国外的院士地位,名声这东西还是很有用的。
  李谕则在这段时间与汤飞凡先去了趟柏林。
  汤飞凡对欧洲科学界尤其是德国一直挺向往,因为在20世纪20年代,科学的语言其实是德语,而非英语。大量的科技文献,尤其是数学、物理这两大支柱级学科里,第一手文献往往都是德语的。
  德国的医学、生物学同样不弱,虽然科赫已经过世,但德国科学界一直有个传统,他们的科学联合会叫做“自然科学与医学联合会”,肯定要把医学捎带上。
  汤飞凡迫不及待先去视察视察拜耳药厂,李谕则来到了柏林大学。
  现在柏林大学聚集了普朗克、爱因斯坦、薛定谔、迈特纳等好几个大牛。
  爱因斯坦还在和薛定谔研究量子的问题。
  “两位教授,上午好,”李谕笑道,“你们在聊什么?”
  “自然还是该死的概率,”薛定谔说,“我越发觉得概率解释是不是过于数学化了,这违背了我的初衷。”
  爱因斯坦则有些犹豫:“数学化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如何寻找物理本质才是关键。”
  李谕指着他们身后的黑板:“解释不了的地方不少,比如那个波函数的解。”
  薛定谔颓然说:“真的很难想通。”
  仔细对比对比,柏林大学选择薛定谔接替普朗克真的蛮合适的,两人在科学方面非常像,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同时又有些保守,不敢再多迈几步。
  要是站在柏林大学的角度,可能觉得这是稳重。
  小黑板上的解说起来没啥,就是一个带有虚数i的解。
  需要小小留意:概率解释中提到波函数Ψ的平方,计算中不是简简单单的ΨxΨ,复数的计算需要用到复共轭等内容。
  而这个解除了概率解释外,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最典型的自然是后来狄拉克通过自己的方程预言的正电子。
  数学和物理结合起来就是这么神奇,很多方程在数学上能求出千奇百怪的解,但至于它们代表了什么就非常难解释了,往往需要顶级的头脑才行。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