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47节(2 / 4)
古代毕竟是农业为主的社会,主要把农业搞好,就等同于将当地经济搞好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农民手上有钱了,农民才会去消费。
有钱的农民多了,那地方上的消费力就上来了,消费力一旦上来,自然而然会有商贾慕名而来。
不过这其中包含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粮食如何转运,如何保存,如何……
总之有太多的问题,而且明初本质上并不缺粮食,甚至粮食多到了明初不断进行大规模的基建。
后世能看到的所有城池,几乎九成都是明代时期兴建的,如此时朱高煦手中就有一本关于地方城池竣工和开建的奏疏。
【乙亥、厦门城竣工,东莞南头守御千户所开建,东莞大鹏守御千户所开建,都匀城始建。】
瞧着这些奏疏,朱高煦放下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转头开始研究以工代赈。
不过,他手上的奏疏仅有滋阳县那一本受了灾害的奏疏,其它奏疏基本是普通的军事防备、城池修建等内容。
有前世的工作经验在前,他很快处理完了所有奏疏。
“爷爷,我弄完了。”朱高煦发现了一件事,他每每叫朱元璋爷爷,对方都会给自己好脸色,所以他这次试探性的喊着。
“嗯?”果然,听到爷爷两个字,朱元璋抬头看了一眼朱高煦,然后摆摆手,示意太监将朱高煦批阅完的奏疏拿过来。
只是几步路的距离,朱高煦所处理的奏疏便被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他处理政务的速度比朱高煦还要快,因此仅花费一刻钟的时间便把十五本奏疏看了个遍。
“字写的不错,办法还算中庸。”
朱元璋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很满意的看着朱高煦的字,对他提出的办法也点头表示还算可以。
“以后把都督府千……卫指挥使及卫以下的奏疏交给燕府二子煦处理。”
朱元璋对身旁的太监交代,同时也对朱高煦教导:“你在指挥后勤调度和备边的回复还算可以,但政务就差了些。”
“你先好好学学如何调度后勤,回应地方武官奏疏,等过段日子再阅览处理地方衙门的奏疏。”
“好”朱高煦点了点头,而此刻朱允炆身侧的太监也开始从他桌上那一堆奏疏中挑选出卫及以下的都督府、兵部奏疏。
瞧着太监们从自己桌上取走一本本奏疏,朱允炆波澜不惊,似乎他并不在意这些备边、调度之事。
不多时,朱高煦的桌上就摆上了六十余本奏疏,可见洪武年间军事之繁忙。
有了朱元璋的提醒,朱高煦变得更为谨慎了些。
他翻阅一本本奏疏,其中大部分都是卫所指挥使的奏疏,内容不是请求拨发棉花,就是请求赏赐过冬的布匹。
对于这些奏疏,朱高煦则是按照对方报上来的卫所人数来计算发放。
这样做看上去有些无聊,但却很有必要。
朱高煦一一计算后批复,而他所批复的奏疏也会被朱元璋阅览一遍后批红。
如此处理了三十余本关于后勤调度这一块的奏疏后,朱高煦才终于迎来了第一本事关备边的奏疏。
【西平侯沐春谨奏:甲申,臣置建昌前卫,然层台卫地多山林、少平衍,难于耕稼,军饷不给,至是请置卫于建昌徙层台卫,来年官军可实之】
西平侯沐春,这个名字朱高煦早早便听说,只是他没想到沐春不仅打仗厉害,治理军队后勤也那么厉害。 ↑返回顶部↑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只有农民手上有钱了,农民才会去消费。
有钱的农民多了,那地方上的消费力就上来了,消费力一旦上来,自然而然会有商贾慕名而来。
不过这其中包含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粮食如何转运,如何保存,如何……
总之有太多的问题,而且明初本质上并不缺粮食,甚至粮食多到了明初不断进行大规模的基建。
后世能看到的所有城池,几乎九成都是明代时期兴建的,如此时朱高煦手中就有一本关于地方城池竣工和开建的奏疏。
【乙亥、厦门城竣工,东莞南头守御千户所开建,东莞大鹏守御千户所开建,都匀城始建。】
瞧着这些奏疏,朱高煦放下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转头开始研究以工代赈。
不过,他手上的奏疏仅有滋阳县那一本受了灾害的奏疏,其它奏疏基本是普通的军事防备、城池修建等内容。
有前世的工作经验在前,他很快处理完了所有奏疏。
“爷爷,我弄完了。”朱高煦发现了一件事,他每每叫朱元璋爷爷,对方都会给自己好脸色,所以他这次试探性的喊着。
“嗯?”果然,听到爷爷两个字,朱元璋抬头看了一眼朱高煦,然后摆摆手,示意太监将朱高煦批阅完的奏疏拿过来。
只是几步路的距离,朱高煦所处理的奏疏便被送到了朱元璋面前。
他处理政务的速度比朱高煦还要快,因此仅花费一刻钟的时间便把十五本奏疏看了个遍。
“字写的不错,办法还算中庸。”
朱元璋眼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很满意的看着朱高煦的字,对他提出的办法也点头表示还算可以。
“以后把都督府千……卫指挥使及卫以下的奏疏交给燕府二子煦处理。”
朱元璋对身旁的太监交代,同时也对朱高煦教导:“你在指挥后勤调度和备边的回复还算可以,但政务就差了些。”
“你先好好学学如何调度后勤,回应地方武官奏疏,等过段日子再阅览处理地方衙门的奏疏。”
“好”朱高煦点了点头,而此刻朱允炆身侧的太监也开始从他桌上那一堆奏疏中挑选出卫及以下的都督府、兵部奏疏。
瞧着太监们从自己桌上取走一本本奏疏,朱允炆波澜不惊,似乎他并不在意这些备边、调度之事。
不多时,朱高煦的桌上就摆上了六十余本奏疏,可见洪武年间军事之繁忙。
有了朱元璋的提醒,朱高煦变得更为谨慎了些。
他翻阅一本本奏疏,其中大部分都是卫所指挥使的奏疏,内容不是请求拨发棉花,就是请求赏赐过冬的布匹。
对于这些奏疏,朱高煦则是按照对方报上来的卫所人数来计算发放。
这样做看上去有些无聊,但却很有必要。
朱高煦一一计算后批复,而他所批复的奏疏也会被朱元璋阅览一遍后批红。
如此处理了三十余本关于后勤调度这一块的奏疏后,朱高煦才终于迎来了第一本事关备边的奏疏。
【西平侯沐春谨奏:甲申,臣置建昌前卫,然层台卫地多山林、少平衍,难于耕稼,军饷不给,至是请置卫于建昌徙层台卫,来年官军可实之】
西平侯沐春,这个名字朱高煦早早便听说,只是他没想到沐春不仅打仗厉害,治理军队后勤也那么厉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