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50节(3 / 4)
不过好在朱祁镇欲下西洋的举动让满者伯夷惶恐,继而承诺会维持南洋局面,不会让倭寇长居于此,这样才换得了大明沿海近百年的太平,直到嘉靖年间日本与南洋满者伯夷各自内乱,沿海太平局面才被打破。
朱高煦清楚前因后果,因此他也知道,眼下的倭寇已经没有了兵源,等于杀一批少一批。
只要大明派舰队清剿南洋,那大明便会如历史上一样,保住沿海近百年的太平。
不过他知道是他知道,对于他的话,朱元璋却不可置否。
“你的话虽然有道理,但南洋广袤,想要清剿倭寇并不现实,哪怕派出数万水师也只能解一时之难,不能永久杜绝,除非在南洋常驻卫所。”
武英殿内的朱元璋分析着朱高煦的建议,却还是摇摇头:
“如今我大明朝需要做的是弥合南北,而不是远赴重洋,去万里海疆外驻扎一个卫所。”
朱元璋分析的很对,这让朱高煦有几分高兴,但他最后的话却让朱高煦有些失望。
他清楚怎么做能杜绝倭寇,但在他看来,大明现在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内部问题,至于海上的问题,完全可以利用朝贡体系来慢慢解决。
这样的办法有问题吗?最少以当下来看,这样的办法是没有问题的,是最便宜且最能扩大大明影响力的办法之一。朱高煦的办法虽然能更大的扩大大明影响力,但太耗费钱粮了,这是朱元璋的看法。
对此,朱高煦也是硬着头皮据理力争:
“孙儿看过龙江船厂的造船通志,一艘四百料战船造价不过七十五贯,每料价格不过一百八十余文。”
“若是国朝愿意出十万贯造船,六个月后便能得到百余艘三千料战船。”
明代一千料为后世325吨,按照朱高煦的考察,大明只需要出十万两银子,就能得到一百多艘排水量接近一千吨的战船。
这样的基建能力和生产能力,足以以一国舰队对抗全世界的舰队,这也是郑和能成功下西洋的背景。
说白了,明初的明代生产力太强了,只要朝廷想,那完全可以成为海上日不落帝国,但问题在于……
“你的话虽然不错,但如今国朝要做的不是这些。”
朱元璋仍旧驳回了朱高煦的建议,并继而开口道:
“按照你所说的办,建造船只固然便宜,但驾驭他们的军士呢?”
“百余艘三千料战船所需军士为数万之巨,这些人人吃马嚼,每日便要吃去七八百贯。”
“此下南洋,若是一年,国朝便要花去二三十余万,更不谈他们的军饷、行粮等俸禄。”
“若是算下来,南下清剿南洋倭寇一年,便需花费六七十万贯。”
老朱看着朱高煦,目光有几分失望,似乎觉得朱高煦不能理解如今大明朝的方向而失望:
“这些钱,朝廷若是投入到移民实边中,少不得能让十余万百姓前往北边,来年便能开垦二三十万耕地,养活数千兵马。”
“……”听着朱元璋的话,朱高煦不知道说什么。
他自然知道弥合南北很重要,但他认为南洋同样重要。
他知道历史走向,但朱元璋不知道,而他即便说了,朱元璋也不会相信,这就是朱高煦不知道说什么的原因。
“呵呵……”笑声传来,看了爷孙争执半天的朱允炆忽的笑着作揖道:
“皇爷爷勿要生气,煦弟还小,自然不知道弥合南北的重要,但那些倭寇也确实该诛。”
“孙儿以为,南洋暂且不提,诸如煦弟所说的浙江双屿、福建漳州、广东琼州等港湾倭寇还是可以先行处理了,毕竟离国朝太近了。” ↑返回顶部↑
朱高煦清楚前因后果,因此他也知道,眼下的倭寇已经没有了兵源,等于杀一批少一批。
只要大明派舰队清剿南洋,那大明便会如历史上一样,保住沿海近百年的太平。
不过他知道是他知道,对于他的话,朱元璋却不可置否。
“你的话虽然有道理,但南洋广袤,想要清剿倭寇并不现实,哪怕派出数万水师也只能解一时之难,不能永久杜绝,除非在南洋常驻卫所。”
武英殿内的朱元璋分析着朱高煦的建议,却还是摇摇头:
“如今我大明朝需要做的是弥合南北,而不是远赴重洋,去万里海疆外驻扎一个卫所。”
朱元璋分析的很对,这让朱高煦有几分高兴,但他最后的话却让朱高煦有些失望。
他清楚怎么做能杜绝倭寇,但在他看来,大明现在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内部问题,至于海上的问题,完全可以利用朝贡体系来慢慢解决。
这样的办法有问题吗?最少以当下来看,这样的办法是没有问题的,是最便宜且最能扩大大明影响力的办法之一。朱高煦的办法虽然能更大的扩大大明影响力,但太耗费钱粮了,这是朱元璋的看法。
对此,朱高煦也是硬着头皮据理力争:
“孙儿看过龙江船厂的造船通志,一艘四百料战船造价不过七十五贯,每料价格不过一百八十余文。”
“若是国朝愿意出十万贯造船,六个月后便能得到百余艘三千料战船。”
明代一千料为后世325吨,按照朱高煦的考察,大明只需要出十万两银子,就能得到一百多艘排水量接近一千吨的战船。
这样的基建能力和生产能力,足以以一国舰队对抗全世界的舰队,这也是郑和能成功下西洋的背景。
说白了,明初的明代生产力太强了,只要朝廷想,那完全可以成为海上日不落帝国,但问题在于……
“你的话虽然不错,但如今国朝要做的不是这些。”
朱元璋仍旧驳回了朱高煦的建议,并继而开口道:
“按照你所说的办,建造船只固然便宜,但驾驭他们的军士呢?”
“百余艘三千料战船所需军士为数万之巨,这些人人吃马嚼,每日便要吃去七八百贯。”
“此下南洋,若是一年,国朝便要花去二三十余万,更不谈他们的军饷、行粮等俸禄。”
“若是算下来,南下清剿南洋倭寇一年,便需花费六七十万贯。”
老朱看着朱高煦,目光有几分失望,似乎觉得朱高煦不能理解如今大明朝的方向而失望:
“这些钱,朝廷若是投入到移民实边中,少不得能让十余万百姓前往北边,来年便能开垦二三十万耕地,养活数千兵马。”
“……”听着朱元璋的话,朱高煦不知道说什么。
他自然知道弥合南北很重要,但他认为南洋同样重要。
他知道历史走向,但朱元璋不知道,而他即便说了,朱元璋也不会相信,这就是朱高煦不知道说什么的原因。
“呵呵……”笑声传来,看了爷孙争执半天的朱允炆忽的笑着作揖道:
“皇爷爷勿要生气,煦弟还小,自然不知道弥合南北的重要,但那些倭寇也确实该诛。”
“孙儿以为,南洋暂且不提,诸如煦弟所说的浙江双屿、福建漳州、广东琼州等港湾倭寇还是可以先行处理了,毕竟离国朝太近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