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72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待群臣起身,便进入奏事环节。
  按照礼制,大臣奏事时需预先咳嗽一声,从班末行至御前跪奏。
  奏事者不得使用口语,而是大声的朗读奏章。
  如果官员要承旨或要回答,那末尾的回应声需拉长,以此让百官知道奏事完毕。
  可以说,早朝对于皇帝和文臣的素质要求很高,皇帝要有极其强的政治能力,才能保证在朝会中熟练处理政事,文臣也要思绪有条理,以免出错。
  “臣吏部侍郎胡……”
  奉天广场上,一名名大臣先后唱礼,随后来到御前跪奏。
  他们所说的事情,其实都是些县镇盗匪或常例、或升迁的小事,但朱元璋却坐在位置上听得认真。
  自他废除丞相制后,他便最担心遭人蒙蔽,所以制定大规模早朝、午朝正是要体察民情,免受蒙蔽。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制定了只在正旦,冬至,万寿节(皇帝生日)举行的大朝,以及每月的初一,十五举行的朔望朝。
  除了这些,朱元璋还会时不时举行晚朝,以此来看官员们执行政务如何,有没有依时在白天将政务都处理完毕。
  他如此频繁的举行朝会,为的就是不想让自己与百姓脱节,而这一件件小事,正是他体察臣子是否隐瞒民生的手段。
  站在一旁的朱允炆瞧着这一幕幕,心里并不高兴,而是有一种无奈的心理。
  在他看来,每日的早朝、午朝,以及偶尔出现的晚朝实在没有必要,因为这样的频繁朝会太折磨臣子了。
  不仅是臣子,便是他这位储君,也觉得颇为折磨。
  朱允炆一心二用的听着百官奏事,对于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他根本提不起兴趣。
  他的目光一直看着不远处的黄子澄,而黄子澄也以眼神回应他,似乎在说事情已经办的差不多了,马上就可以见成效。
  得到了黄子澄的眼神,朱允炆这才打起了几分精神。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直到半个时辰后,一名户部主事才走了上来,跪拜奏事:
  “臣户部主事徐允中,特此奏拜陛下……”
  “七月十五以来,苏松二府以钞抵税之法多见成效,二府百姓缴纳赋税十分积极,至昨日已上缴税钞十七万六千四百三十二贯余六百二十三文。”
  “苏松二府百姓皆高呼万岁,以此回应陛下仁政!”
  徐允中如此说着,朱元璋脸上却露出几分笑意。
  一旁的朱允炆见状,当即上前笑着作揖道:“陛下,此仁政若是能惠利苏松二府而不亏损国库,理当在江南之地推行。”
  “嗯……”朱元璋应了一声,并没有追问朱允炆原因。
  这样的举动,让朱允炆感到了几分不安,毕竟他此前可是竭力反对‘以钞抵税’的新政,这转变太大,自家爷爷为什么不问一句?
  “此政虽为仁政,但毕竟只施行了四天时间,具体的还是得往后面看。”
  朱元璋坐在金台上,老神在在的回应徐允中及朱允炆:“这样吧,先再看几个月,待十月户部的文册奉上来,朕再定夺。”
  “圣躬万福……”徐允中大声唱礼,而后起身退回了自己的班位。
  见状的朱允炆也松了一口气,下意识看了一眼殿下的黄子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