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76节(3 / 4)
“嗯……”老朱应了一声,紧接着交代:“这些地方蛮子甚多,汉民鲜少……”
“你明日代我上早朝,与百官们商量着如何来弄。”
老朱没有明说,但朱允炆并不蠢笨,相反很会猜他的心思,不用朱元璋提醒,他便举一反三:
“孙儿以为,可从江西、南直隶等地迁移民户前往云南,将其编为军户,为朝廷戍边,同时还能开采当地矿产,以充实两江钱市。”
“此外,孙儿认为应当下旨着西平侯沐春与都督佥事何福洪备兵,待秋收之后出兵将四府不服王化的土司荡除,以安边疆民生。”
朱允炆毕竟理政两年有余,他很清楚眼下云南的环境根本不适合在滇西北、滇东南、滇南等地开采金银矿。
如今汉人的聚集地仅有大理及昆明等周边,其余地方多为土司,传承千年。
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对大明的统治时降时叛,如果不清理他们,那这些金银矿的消息一旦被传出,恐怕他们便会被利益蒙住双眼。
这云南的金银铜矿都是朱允炆日后计划的一部分,绝对不能因为一些西南夷而遭受威胁。
朱允炆罕见露出了狠辣的一面,即便他及时收敛,却也被朱元璋看了个清楚。
对此,朱元璋并不以为意,毕竟大明想要稳固西南,只有将那群不听话的土司消灭才行。
此前他还觉得自家孙子太过软弱,如今看来自家孙子却还是有一丝狠辣的,只希望他不要将这一丝狠辣留给自己人就行。
想到这里,朱元璋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朱高煦的背影,以及今日朱高煦与自己对峙时那坚毅的模样。
作为一个爷爷,他很喜欢朱高煦的那份坚毅和果敢,但作为一名皇帝,他很不喜欢朱高煦今日的作风。
若是他一直在,那他并不会担心日后的朱高煦会被人所忌恨,但他毕竟已经老了。
自家那孙子的脾气和作风若不被打压几分,恐怕日后便无人能压得住了……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目光看着前方宫道,下了狠心道:“燕府嫡次子煦今日所举终究失了礼数,你稍许派人将他宫中行走的牌子收了去,另外严禁他出入颖国公、宋国公两位国公府邸。”
这消息来得突然,一旁还在谋划云南的朱允炆呆愣了片刻。
朱元璋这话若是放在几个月前,他自然会欣喜若狂的应下,但如今的他却需要朱高煦为自己看山点矿,自然得为他说说话。
想到这些,朱允炆脸上出现了犹豫,他小心翼翼的作揖,并低下了头说道:
“爷爷,高煦今年才十五,有些少年心性是自然的,您何须与他一般见识……”
“何况,您今日还交代他去宋国公府学习兵法,若是出尔反尔,恐怕有损您的威严。”
“以孙儿之见,不如饶他这一次,口头训斥即可。”
朱允炆心里清楚老朱对朱高煦的喜爱,因此在他看来,这番话应该能说动他。
只是不曾想,他这番话说出后,老朱脸上却并未出现半点波澜,而是平静回应:
“他今日敢与朕对峙,明日是否敢对你无礼?”
“朕意已决,你如实照办便是,若是他心有不满,叫他回北方当他的郡王去,南边容不下他这脾气。”
他这番话很是无情,至少从表面上如此。
饶是朱允炆已经陪伴朱元璋身边十余年,却还是止不住的心里打鼓,千言万语到了嘴边,只能说出一句:“是,孙儿这就安排人去做。”
在说完这番话后,朱允炆当即便让一名东宫太监将事情照办。 ↑返回顶部↑
“你明日代我上早朝,与百官们商量着如何来弄。”
老朱没有明说,但朱允炆并不蠢笨,相反很会猜他的心思,不用朱元璋提醒,他便举一反三:
“孙儿以为,可从江西、南直隶等地迁移民户前往云南,将其编为军户,为朝廷戍边,同时还能开采当地矿产,以充实两江钱市。”
“此外,孙儿认为应当下旨着西平侯沐春与都督佥事何福洪备兵,待秋收之后出兵将四府不服王化的土司荡除,以安边疆民生。”
朱允炆毕竟理政两年有余,他很清楚眼下云南的环境根本不适合在滇西北、滇东南、滇南等地开采金银矿。
如今汉人的聚集地仅有大理及昆明等周边,其余地方多为土司,传承千年。
他们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对大明的统治时降时叛,如果不清理他们,那这些金银矿的消息一旦被传出,恐怕他们便会被利益蒙住双眼。
这云南的金银铜矿都是朱允炆日后计划的一部分,绝对不能因为一些西南夷而遭受威胁。
朱允炆罕见露出了狠辣的一面,即便他及时收敛,却也被朱元璋看了个清楚。
对此,朱元璋并不以为意,毕竟大明想要稳固西南,只有将那群不听话的土司消灭才行。
此前他还觉得自家孙子太过软弱,如今看来自家孙子却还是有一丝狠辣的,只希望他不要将这一丝狠辣留给自己人就行。
想到这里,朱元璋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了朱高煦的背影,以及今日朱高煦与自己对峙时那坚毅的模样。
作为一个爷爷,他很喜欢朱高煦的那份坚毅和果敢,但作为一名皇帝,他很不喜欢朱高煦今日的作风。
若是他一直在,那他并不会担心日后的朱高煦会被人所忌恨,但他毕竟已经老了。
自家那孙子的脾气和作风若不被打压几分,恐怕日后便无人能压得住了……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目光看着前方宫道,下了狠心道:“燕府嫡次子煦今日所举终究失了礼数,你稍许派人将他宫中行走的牌子收了去,另外严禁他出入颖国公、宋国公两位国公府邸。”
这消息来得突然,一旁还在谋划云南的朱允炆呆愣了片刻。
朱元璋这话若是放在几个月前,他自然会欣喜若狂的应下,但如今的他却需要朱高煦为自己看山点矿,自然得为他说说话。
想到这些,朱允炆脸上出现了犹豫,他小心翼翼的作揖,并低下了头说道:
“爷爷,高煦今年才十五,有些少年心性是自然的,您何须与他一般见识……”
“何况,您今日还交代他去宋国公府学习兵法,若是出尔反尔,恐怕有损您的威严。”
“以孙儿之见,不如饶他这一次,口头训斥即可。”
朱允炆心里清楚老朱对朱高煦的喜爱,因此在他看来,这番话应该能说动他。
只是不曾想,他这番话说出后,老朱脸上却并未出现半点波澜,而是平静回应:
“他今日敢与朕对峙,明日是否敢对你无礼?”
“朕意已决,你如实照办便是,若是他心有不满,叫他回北方当他的郡王去,南边容不下他这脾气。”
他这番话很是无情,至少从表面上如此。
饶是朱允炆已经陪伴朱元璋身边十余年,却还是止不住的心里打鼓,千言万语到了嘴边,只能说出一句:“是,孙儿这就安排人去做。”
在说完这番话后,朱允炆当即便让一名东宫太监将事情照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