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9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首先是他不懂这些东西,其次是他记得明代的铸炮技术哪怕丢到了明末都是世界先进的,唯一和西方差距的只有模数问题。
  也就是说,只要解决模数问题,大明当下的铸炮技术就能达到朱高煦所需要的标准。
  根据历史进程,朱高煦在火铳篇书写记载了火门枪和火绳枪的区别,然后又着重写了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区别。
  至于具体的制造步骤,朱高煦则是两眼一抹黑。
  他当过兵不假,可他这辈子就没见过火绳枪和燧发枪的具体构造,他只知道这两种火枪的发射方式和火门枪不同,但具体的结构只有等工匠们一点点实验才行。
  在他看来,哪怕只能研制出火绳枪,那也足够自己应对日后的战争了。
  火绳枪,这玩意出现后,实际上就代表着游牧民族的巅峰过去了,这一点从明朝对游牧民族作战的结果就能看出。
  明初的明军仅使用碗口铳、火门枪这样的火器,要想保证稳赢游牧骑兵,就得集结和对手差不多的兵力才行。
  然而到了戚继光时期,明军已经拥有了各式模数正确的火炮和重型火绳枪。
  拥有这些火器后,戚继光这个练兵大家甚至敢放言“练兵数万,漠南一空”的话。
  尽管嘉靖和万历没有给予他这样的机会,但一百多年后的清朝验证了他的话。
  清朝在使用与戚继光时期差不多的火器对准噶尔作战时,往往能动用更少的军队,以少打多的压制准噶尔。
  军队少了一半,那补给难度可能就只有三分之一乃至四分之一了,这也就意味着军队可以在草原戈壁等待的时间更长。
  一旦补给难度下来,游牧民族那种“惹不起躲得起”的战术就立马失效了。
  清军在塞外待的时间越长,蒙古贵族选择投靠的就越多。
  有了这些人的帮助,清军又可以待更长的时间,于是投靠的人更多,那些坚持要打的蒙古贵族就陷入死循环了。
  与之相比,明初的明军在第一步就卡住了,因为他们需要集结更多的人,所以他们在塞外待不了多久。
  在蒙古贵族出事的时候,明军罩着他们的能力有限,既然罩不住小弟,谁还认大明当大哥呢。
  就如朱棣第一次及第二次北征一样,朱高煦记得朱棣集结了十余万大军,结果等到斡难河之战和飞云山之战的时候,朱棣面对的局面却是以少打多。
  每次在正面战场的兵力都是在三四万左右,其中斡难河之战鏖战本雅失里的蒙兀儿斯坦部队时,更是只有两万骑兵。
  十几万大军出塞,能抵达前线的只有两三万人,这就能说明很多问题了。
  不过这也让朱高煦了解了洪武、永乐年间明军对蒙古人的战力压制有多么令人窒息。
  试想一下,如果明军能做到以一当五,那只需要在正面战场击溃鞑靼本部一次,剩下就完全可以将明军分散为十几支千人规模的骑兵深入大漠,不断的骚扰突袭蒙古诸部。
  不仅如此,只要出塞兵力足够少,后勤压力足够小,那明军就可以学习清军一样在草原扎根,不断的受降蒙古诸部,最后以羁縻手段来统治蒙古。
  因此在朱高煦看来,对南边需要火炮来攻城拔寨,对北边则是需要火绳枪来火力压制。
  只要掌握了这两样东西,最后加上诸如棉花、海船等辅助类的物资,就足够让大明提前拥有二三百年的战略优势。
  至于水泥,朱高煦不敢保证它的硬度是否能如后世那般,可起码它十分容易制造,并且比起用粮食制作的三合土,水泥所需要的石灰石、黏土和铁矿在塞外都容易获取,并且足够省钱。
  不说别的地方,就说开平卫,这块地方不仅有铁矿和黏土,石灰岩储量也十分庞大,并且很容易开采。
  朱高煦要做的,只有根据成品硬度来不断调整比例,然后得到最好的比例后开始批量生产。
  只要有了水泥,那再配合上开平卫原本的城墙,朱高煦有把握在很短时间能加固加高开平卫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