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13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高煦这次与他们交易的八千石粮食,足够部落里两万多人吃上近两个月了。
  这两个月时间,足够他们忙到春耕结束,继而前往林中狩猎。
  届时在秋收后,他们说不定还能赶上与吉林城的第二次贸易,从而渡过一个舒服的冬季。
  见塔失他们着急回去,亦失哈也就没有强留他们,而是护送他们前往水寨乘船返回弗提斤城。
  如此一来,朱高煦只需要等到四月十五交易即可……
  第131章 日出松江
  时光流逝,吉林城百姓对书院的热情比朱高煦想的还要高涨。原本预期三月二十才能竣工的两座书院,仅在三月十六就完成了竣工。
  由于提前竣工,而南边的队伍还未抵达吉林城,所以朱高煦又让张纯带着百姓们将吉林城内的一些道路进行了翻修。
  此前吉林城的道路全是土路,只有朱高煦的渤海王府前使用了河石堆砌。
  因为工作量太大,所以朱高煦只是让张纯带着百姓们将土路的一些坑洼部分进行填补和修复,至于真正的修葺,他准备等城中石匠找到石灰石再进行大修。
  当下的吉林城太过简陋,虽然各种规制都是按照五千六百户的卫所军堡规划的,但由于后续入驻的军户并没有那么多,所以导致了各种后续工程修建不及时。
  诸如城墙加厚、城内排水等工程都只做了一半,并且质量奇差。
  朱高煦准备等找到石灰石与铁矿,可以修建水泥场后再对整个吉林城进行翻修。
  城内的排水和城墙,以及民户们的房屋修建、道路扩宽,火墙火道、水井挖掘等等工程都还等着他操办。
  朱高煦虽然不会在吉林城待一辈子,但吉林城日后必然是东北的几大政治、军事中心。
  虽然没有耐寒水稻,但东北却还能耕种小麦和粟米等作物。
  来到吉林城后,伴随着积雪融化,朱高煦也观察了城外的耕田。
  在他的观察中,吉林湾的土地虽然十分肥沃,但田地之中的水渠却都是用锄头刨出来的土壑。
  这些土壑在松花江泛滥,亦或者雨季的时候,根本就无法做到及时排水,继而导致了作物饱受水涝。
  可以说,吉林湾虽然已经被明军开发七年,但由于军户数量太少,所以根本没有建设出像江南那样的完善水利设施。
  要知道金国女真时期,伴随着金国大力对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建设水利设施,上京、蒲与等路每年就能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出仅为六万六千余石,还有十几万石的粮食可以自由调配。
  为了将这些粮食外运,金国在肇州设立漕运司,在金世宗后期源源不断的将粮食往河北运输,可以说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粮仓。
  这还仅仅是税粮,如果按照税率反推,当时的会宁路完全能养活几十万人。
  水利建设是农业的重中之重,四川能延续一千六百年天府之国的称号,首要就是因为李冰父子在四川修建了大大小小数百处堰塘河渠。
  之后的“诸葛治蜀”中,更是将四川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处堰塘都做出了明确的清淤标准和清淤时间。
  在诸葛亮之后,但凡四川官员走马上任,都需要按照他的标准来及时清淤,如此才能让李冰和诸葛亮时期的堰塘河渠不断保留下来,使用了一千余年。
  朱高煦没有李冰父子和诸葛亮的治水能力,但如何排水、如何束水,这些东西他还是在前世单位中学习了不少。
  他走遍这个时代的吉林三处河湾,对这三处河湾进行丈量,随后带着张纯与吉林城中男丁开始规划水渠、堰塘。
  在这样的规划中,出走十余天的石匠也带着消息回来了。
  在吉林城西南三十里处,石匠们发现了足量的石灰石矿,东边二十六里有小型煤矿,东南六十里外也有一处可以开采的露天小型铁矿。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