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149节(2 / 4)
“这三十一个童生,十三个在你手下办事,剩下十八个还是调去书院做教习。”
“他们调过去后,书院的教习也有四十个人了,他们日后就在书院教授军户子弟知识就行。”
“不过现在人多了,此前的分班就显得有些拥挤了。”
朱高煦考虑片刻,随后继续道:
“兵卒还是老样子,上午学习,午后训练,分成二十班,每班五十一人,轮班学习、班值。”
眼下的吉林城兵卒需要班值城防、炮台山、桃源山和三场,所需五百人左右,每次出差基本在一个月左右,因此书院只需要固定二十个教习,教授一千兵卒就足够。
对于朱高煦的安排,亦失哈也没有什么意见。
交代了军学,朱高煦又说起童学:“童学那边也分为二十班,教习固定。”
朱高煦很想让童学小班化,但眼下条件不允许,所以只能和军学一样。
等到了来年,如果杨彬真的能寻来几百个童生,到时候朱高煦也可以开始小班学习了,而且届时的吉林城恐怕会有不少女真孩童来学习,语言是个大问题。
想到语言的问题,朱高煦也对亦失哈说道:
“军学的吏目,下午不用去王府办事,就在军学上课。”
“上课?”亦失哈有些诧异:“学什么?”
“学女真语……”朱高煦轻笑,目光看向了前方由亦失哈带来的那十几个女真家丁。
见状,亦失哈也想到了朱高煦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而朱高煦也在交代完后带着亦失哈、傅让等人回了王府。
在他们抵达王府时,王府那两名由朱高煦在北上路途中雇佣来的庖厨已经开始收拾食材了。
他们做饭的手艺虽然不比得内廷的御厨,但架不住食材新鲜。
熊掌、野鸡、傻狍子、松花江鱼等等顶级食材在他们手中被料理,即便手艺再怎么一般,但做出来的东西却好吃到了极点。
不多时,朱高煦便已经叫上了亲近的人,与杨彬开始在王府里推杯换盏了起来。
随着时间推移,天色渐渐下,直到杨彬最后被朱高煦灌得不省人事朱高煦才转头对一直没有喝酒的傅让交代:
“私下告诉备选的那一千兄弟,三日后出发,随我奇袭老奴西阳哈……”
第140章 建功立业
深秋九月,东北大地层林尽染,山色绘就一幅美丽画卷,由北至南渐次展开。崔哈河地面,不同于后世因工业革命而林立的工厂,十四世纪末的此地还是一片未被人开发的原始森林,山峦叠嶂。
在这秋意浓厚的时节,原始森林落叶纷纷,金色的叶子,悄无声息的凋落,在空中划出曼妙的舞姿,地上金黄一片……
“漱漱”
忽的,落叶被踩碎的声音传出,不止一道。
细细看去,在这河谷之中,一支队伍正在沿着河流向北,足有近千人。
他们没有展露旗帜,只是所有人都穿着棉花填充的红胖袄,外套着胸甲,身旁陪伴一到两匹马。
高大健壮的马匹被他们卸下马鞍,减轻负重,矮壮的马匹被他们挂上许多货物,阳光洒来,明晃晃一片。
一套套明甲被挽马驮在马背上,除此之外还有一袋袋粮食和战马的马鞍。 ↑返回顶部↑
“他们调过去后,书院的教习也有四十个人了,他们日后就在书院教授军户子弟知识就行。”
“不过现在人多了,此前的分班就显得有些拥挤了。”
朱高煦考虑片刻,随后继续道:
“兵卒还是老样子,上午学习,午后训练,分成二十班,每班五十一人,轮班学习、班值。”
眼下的吉林城兵卒需要班值城防、炮台山、桃源山和三场,所需五百人左右,每次出差基本在一个月左右,因此书院只需要固定二十个教习,教授一千兵卒就足够。
对于朱高煦的安排,亦失哈也没有什么意见。
交代了军学,朱高煦又说起童学:“童学那边也分为二十班,教习固定。”
朱高煦很想让童学小班化,但眼下条件不允许,所以只能和军学一样。
等到了来年,如果杨彬真的能寻来几百个童生,到时候朱高煦也可以开始小班学习了,而且届时的吉林城恐怕会有不少女真孩童来学习,语言是个大问题。
想到语言的问题,朱高煦也对亦失哈说道:
“军学的吏目,下午不用去王府办事,就在军学上课。”
“上课?”亦失哈有些诧异:“学什么?”
“学女真语……”朱高煦轻笑,目光看向了前方由亦失哈带来的那十几个女真家丁。
见状,亦失哈也想到了朱高煦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而朱高煦也在交代完后带着亦失哈、傅让等人回了王府。
在他们抵达王府时,王府那两名由朱高煦在北上路途中雇佣来的庖厨已经开始收拾食材了。
他们做饭的手艺虽然不比得内廷的御厨,但架不住食材新鲜。
熊掌、野鸡、傻狍子、松花江鱼等等顶级食材在他们手中被料理,即便手艺再怎么一般,但做出来的东西却好吃到了极点。
不多时,朱高煦便已经叫上了亲近的人,与杨彬开始在王府里推杯换盏了起来。
随着时间推移,天色渐渐下,直到杨彬最后被朱高煦灌得不省人事朱高煦才转头对一直没有喝酒的傅让交代:
“私下告诉备选的那一千兄弟,三日后出发,随我奇袭老奴西阳哈……”
第140章 建功立业
深秋九月,东北大地层林尽染,山色绘就一幅美丽画卷,由北至南渐次展开。崔哈河地面,不同于后世因工业革命而林立的工厂,十四世纪末的此地还是一片未被人开发的原始森林,山峦叠嶂。
在这秋意浓厚的时节,原始森林落叶纷纷,金色的叶子,悄无声息的凋落,在空中划出曼妙的舞姿,地上金黄一片……
“漱漱”
忽的,落叶被踩碎的声音传出,不止一道。
细细看去,在这河谷之中,一支队伍正在沿着河流向北,足有近千人。
他们没有展露旗帜,只是所有人都穿着棉花填充的红胖袄,外套着胸甲,身旁陪伴一到两匹马。
高大健壮的马匹被他们卸下马鞍,减轻负重,矮壮的马匹被他们挂上许多货物,阳光洒来,明晃晃一片。
一套套明甲被挽马驮在马背上,除此之外还有一袋袋粮食和战马的马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