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232节(3 / 4)
指挥官需要组织交通,而这可能有几百辆甚至上千辆卡车为你提供支持。
你的直属火力侦察连要时刻跟你汇报遇敌情况。
你的化学战小组要时刻在各处评估有没有风险。
你手中的炮兵,要时刻分析对方炮弹路径,进行反炮兵压制。
你需要在大尺度上考虑部队部署,比如高地、河流、村落、道路等。
你必须明确的知道上层的战役目的,来协调自身的火力投送强度、士兵与装备毁伤速度。
另外,重型火力的行进和展开,你必须时刻关注。
一个军,可能有一整条铁路线或者一整个港口为你服务。
战斗前,你必须时刻评估你的作战目的、交通线长度、物资储备。
一旦出现交通线和物资跟作战目的不匹配,战事就会失败。
对于部队的集结、行进、展开,你必须立体思考。
这样的思考,不是像下级单位一样单纯考虑一条展开线,而是必须考虑到战略上的效率问题,又要考虑到风险问题。
比如,如果你在集结或行军状态,重火力没有展开时,敌人突然强袭十数公里如何?
如果敌人有装甲力量,突然数十公里强袭如何?敌人的空军会如何对我方后勤打击和迟滞?
由于你的阵地范围极大,远超出一般火炮控制区域,那么数十公里尺度上的机动防御、强袭穿插,你必须考虑。
少则两万,多则三五万的人在你的指挥下作战,你必须把伤亡、甚至建制当做数字,不得有任何怜悯。
一个集团军,十万人打底,上百公里宽的战线。
战术空军直接接受你的指挥,战略空军打击时刻与你配合。
如何调动敌人,如何利用这些时机削弱敌人,你需要时刻盘算。
比如,适当的暴露出虚假的空档,引诱敌人阵线移动,将其补给中心暴露在危险位置。
比如,利用你的机动部队轮番加强前线或者要求部队提高伤亡速度和弹药消耗,给对方基层营造出一种处处都是主攻方向的假象,诱使敌人快速消耗和分散补给与预备队,然后再集中你的力量一举突破。
你的工作,已经从真实战场到了无限远离,反而接近了象棋围棋。
这个时候,补给、距离将始终是你的核心关注,你已经需要在国家层面上,为部队争取装备、补给优先权。
至于更大规模的指挥,已经脱离了指挥官的概念,而成为了国家统帅、副统帅的概念。
你的行为,会直接成为国家的战略与意志……
以上的内容,朱高煦前世看书时,只当是了不起的内容来看,包括史记中韩信说刘邦最多可以带十万军队的话也是一样。
对于这些内容,朱高煦并没有任何感觉。
可是,当他来到了大明朝,并且亲自开始带兵时,他这才对于军事和历史有了了解,才有了一定感觉。
这种感觉,到吉林城之战结束后,达到了一个顶峰。
书上的内容虽然讲述的是现代体系下的作战方式,但放在古代一样适用。 ↑返回顶部↑
你的直属火力侦察连要时刻跟你汇报遇敌情况。
你的化学战小组要时刻在各处评估有没有风险。
你手中的炮兵,要时刻分析对方炮弹路径,进行反炮兵压制。
你需要在大尺度上考虑部队部署,比如高地、河流、村落、道路等。
你必须明确的知道上层的战役目的,来协调自身的火力投送强度、士兵与装备毁伤速度。
另外,重型火力的行进和展开,你必须时刻关注。
一个军,可能有一整条铁路线或者一整个港口为你服务。
战斗前,你必须时刻评估你的作战目的、交通线长度、物资储备。
一旦出现交通线和物资跟作战目的不匹配,战事就会失败。
对于部队的集结、行进、展开,你必须立体思考。
这样的思考,不是像下级单位一样单纯考虑一条展开线,而是必须考虑到战略上的效率问题,又要考虑到风险问题。
比如,如果你在集结或行军状态,重火力没有展开时,敌人突然强袭十数公里如何?
如果敌人有装甲力量,突然数十公里强袭如何?敌人的空军会如何对我方后勤打击和迟滞?
由于你的阵地范围极大,远超出一般火炮控制区域,那么数十公里尺度上的机动防御、强袭穿插,你必须考虑。
少则两万,多则三五万的人在你的指挥下作战,你必须把伤亡、甚至建制当做数字,不得有任何怜悯。
一个集团军,十万人打底,上百公里宽的战线。
战术空军直接接受你的指挥,战略空军打击时刻与你配合。
如何调动敌人,如何利用这些时机削弱敌人,你需要时刻盘算。
比如,适当的暴露出虚假的空档,引诱敌人阵线移动,将其补给中心暴露在危险位置。
比如,利用你的机动部队轮番加强前线或者要求部队提高伤亡速度和弹药消耗,给对方基层营造出一种处处都是主攻方向的假象,诱使敌人快速消耗和分散补给与预备队,然后再集中你的力量一举突破。
你的工作,已经从真实战场到了无限远离,反而接近了象棋围棋。
这个时候,补给、距离将始终是你的核心关注,你已经需要在国家层面上,为部队争取装备、补给优先权。
至于更大规模的指挥,已经脱离了指挥官的概念,而成为了国家统帅、副统帅的概念。
你的行为,会直接成为国家的战略与意志……
以上的内容,朱高煦前世看书时,只当是了不起的内容来看,包括史记中韩信说刘邦最多可以带十万军队的话也是一样。
对于这些内容,朱高煦并没有任何感觉。
可是,当他来到了大明朝,并且亲自开始带兵时,他这才对于军事和历史有了了解,才有了一定感觉。
这种感觉,到吉林城之战结束后,达到了一个顶峰。
书上的内容虽然讲述的是现代体系下的作战方式,但放在古代一样适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