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293节(3 / 4)
不过即便如此,那文林郎也没能忍住。
他在确定吉林城老卒调往北方肇州后便与朱高煦告别,高兴踏上了返回辽东的道路。
没了押送粮食的牵绊,他率三千军民往辽东走时,只花了七天时间便返回了三万卫。
得知他回来的消息,吴高与郑公智也将他召到了衙门内询问。
“那五千兵马真的被调走了?你确定?”
郑公智询问文林郎,吴高在一旁看着。
“确定调走了,下官当时派人跟着,亲眼确定他们走出了四十余里后才敢带人南下。”
“南下那日时,卑职又派一队塘骑去追寻,足足追了一百里都未见踪迹,如此下官才敢放心返回。”
文林郎解释完,郑公智将目光投向吴高。
说实话,对于他们的阴谋诡计,吴高没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朱高煦麾下军队的行军速度。
“他们第一日行军多少里?是步行吗?”
吴高询问,那文林郎与郑公智愣了愣,不知道吴高为什么要询问这种问题。
“人皆牵挽马与乘马,第一日卯时出城,午时休整时便已经走出四十余里了。”
文林郎虽然不懂,但还是说了大致的情况。
只是他这情况一说出,对于知兵的吴高来说就头疼了。
关于行军《汉书》曾有过记载,其中对步兵行军的情况阐述是“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
时代变迁,由于畜力增加,明代行军速度已经提高不少,尤其是明初阶段。
吴高节制三军的情况下,他可以保证辽东的车步每日行军六十里扎营食宿,昼夜兼程的话可以达到一百里左右。
只是眼下根据文林郎的描述,朱高煦麾下兵马为马步兵,仅三个时辰便行军四十余里,也就是说每日起码能达到八九十里的行军速度,昼夜的话恐怕能达到一百二十余里,甚至一百五十里。
就这份行军速度,一旦不了解渤海军的人与之交战,很容易就会被打出突袭。
想到这里,吴高只觉得这事情更加棘手了。
他本就不赞同对朱高煦武力削藩,眼下朱高煦麾下马步兵都能达到如此行军速度,更别提骑兵了。
单拿去年在兀良哈秃城出现的那三千骑兵来说,如果自己要出关与之交战,恐怕不一定能战胜他。
“郑御史,老夫建议还是暂缓对渤海的削藩之举。”
吴高谨慎,他很清楚出关一旦失败,那辽东将毫无抵抗,所以规劝郑公智。
然而对于他的规劝,郑公智却十分不喜:“渤海行军虽快,但我军占大义而渤海占不义,若是拖下去,渤海从其余地方穿插进入辽东,那才是灾祸之举。”
郑公智说的确实有道理,因为这是齐泰的见解。
齐泰认为仅凭辽东都司不到四万人的战兵是很难守住漫长边道的,因此必须主动出击,哪怕交战也要放在长春所和吉林城,避免战火点燃辽东。
齐泰的想法是好的,可他对渤海军并不了解,甚至吴高也是一样。
今日只是从文林郎口中稍微了解了渤海的行军速度,吴高便知道不能出关与朱高煦交战,因此他对郑公智规劝道:“老夫实话与郑御史说了吧……” ↑返回顶部↑
他在确定吉林城老卒调往北方肇州后便与朱高煦告别,高兴踏上了返回辽东的道路。
没了押送粮食的牵绊,他率三千军民往辽东走时,只花了七天时间便返回了三万卫。
得知他回来的消息,吴高与郑公智也将他召到了衙门内询问。
“那五千兵马真的被调走了?你确定?”
郑公智询问文林郎,吴高在一旁看着。
“确定调走了,下官当时派人跟着,亲眼确定他们走出了四十余里后才敢带人南下。”
“南下那日时,卑职又派一队塘骑去追寻,足足追了一百里都未见踪迹,如此下官才敢放心返回。”
文林郎解释完,郑公智将目光投向吴高。
说实话,对于他们的阴谋诡计,吴高没兴趣,他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朱高煦麾下军队的行军速度。
“他们第一日行军多少里?是步行吗?”
吴高询问,那文林郎与郑公智愣了愣,不知道吴高为什么要询问这种问题。
“人皆牵挽马与乘马,第一日卯时出城,午时休整时便已经走出四十余里了。”
文林郎虽然不懂,但还是说了大致的情况。
只是他这情况一说出,对于知兵的吴高来说就头疼了。
关于行军《汉书》曾有过记载,其中对步兵行军的情况阐述是“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
时代变迁,由于畜力增加,明代行军速度已经提高不少,尤其是明初阶段。
吴高节制三军的情况下,他可以保证辽东的车步每日行军六十里扎营食宿,昼夜兼程的话可以达到一百里左右。
只是眼下根据文林郎的描述,朱高煦麾下兵马为马步兵,仅三个时辰便行军四十余里,也就是说每日起码能达到八九十里的行军速度,昼夜的话恐怕能达到一百二十余里,甚至一百五十里。
就这份行军速度,一旦不了解渤海军的人与之交战,很容易就会被打出突袭。
想到这里,吴高只觉得这事情更加棘手了。
他本就不赞同对朱高煦武力削藩,眼下朱高煦麾下马步兵都能达到如此行军速度,更别提骑兵了。
单拿去年在兀良哈秃城出现的那三千骑兵来说,如果自己要出关与之交战,恐怕不一定能战胜他。
“郑御史,老夫建议还是暂缓对渤海的削藩之举。”
吴高谨慎,他很清楚出关一旦失败,那辽东将毫无抵抗,所以规劝郑公智。
然而对于他的规劝,郑公智却十分不喜:“渤海行军虽快,但我军占大义而渤海占不义,若是拖下去,渤海从其余地方穿插进入辽东,那才是灾祸之举。”
郑公智说的确实有道理,因为这是齐泰的见解。
齐泰认为仅凭辽东都司不到四万人的战兵是很难守住漫长边道的,因此必须主动出击,哪怕交战也要放在长春所和吉林城,避免战火点燃辽东。
齐泰的想法是好的,可他对渤海军并不了解,甚至吴高也是一样。
今日只是从文林郎口中稍微了解了渤海的行军速度,吴高便知道不能出关与朱高煦交战,因此他对郑公智规劝道:“老夫实话与郑御史说了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