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371节(3 / 4)
一时间,郭英想到了朱高煦。
现在回想起来,那小子似乎一直不安分,只是他也没想到,那小子会闹得这么大,居然还绕开了江淮防线,直插扬州。
“陛下可派人赏赐二位,看看二位态度如何,再决定是否召二位入京。”
齐泰眼看朱允炆不答应郭英的建议,只能换了种方式开口。
果然,在他这么开口过后,朱允炆也没有再拒绝,而是颔首道:“既然如此,就按照齐先生的方法去办吧。”
“此外,朕还想问问,扬州城能守住吗?”
朱允炆目光直视齐泰,齐泰闻言作揖回礼:“扬州城为太祖高皇帝命人修建,城墙高大宽厚,又有水次仓一处,储粮数十万石,足够城中百姓吃数个月。”
“况且其依托运河与长江,想要运输粮食和火药轻而易举。”
“即便贼军围攻扬州,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拿下。”
“陛下北调的旨意已经送抵德州,德州的宋瑄、刘真二人已经率领六万兵马南下,只要吴高快马南下,应该能在徐州追上六万大军,节制六万大军南下。”
“此外,青城的李坚所部也开始对登莱发起攻势,如今渤海水师皆在南边,登州一地只有数千守军根本无力抵挡李坚。”
“届时三府收复,渤海庶人后路断绝,唯有死矣……”
齐泰侃侃而谈,毕竟在他看来,朱高煦这次轻装南下就是自寻死路。
那是四万人,不是四十人,四万人所需粮食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江北之地因为元末残破,早已不复汉唐、两宋时期的富庶。
哪怕朱高煦搜刮淮东,顶多也就强撑两三个月罢了,届时李坚和李景隆应该能解决登莱,击退朱棣。
只要他们调整兵马南下,朱高煦这四万人都得覆没淮东。
“如此,朕就放心了。”
眼看朱高煦打到扬州,朱允炆倒是听劝了不少,除了调动兵马保护江南,其它行动他也不再干涉。
如此一来,倒是给了李景隆自由发挥的机会……
《渤海纪事本末》:“上至淮南,庸以扬州自守,建文君调坚将兵四万攻青州,高驰援南下,与瑄、真合兵六万往扬州去。”
《明世宗实录》:“上兵淮南,诸府县皆降,庸不得已,走河西南下入扬州,建文君恐扬州有失,调高大军十六万驰援,又遣坚兵十万攻青州。”
“上闻曰:“建文君惧我,虽数十万众奈何?”率兵往扬州而去。”
第265章 午夜惊魂
“哔—哔——”翌日,在朱允炆时刻关注渤海军动向的时候,在槐楼镇休息的渤海军也在急促的哨声中起床。
由于身处敌境,全军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穿上胸甲和裙甲,其余甲胄则是等遭遇突发情况时再穿戴。
借着残留的粮食,渤海军算舒服吃了一锅热饭。
出发前各队伍打下白条在屋舍桌上,每屋借住费用五文,以白条盖印。
印章为木质,各有纹理,每百户有一枚,纹理各不同,内容则是打白条的百户是哪支队伍,算是基础防伪。
当大军开拔,不久后他们就再度遭遇了桥梁被破坏的事情,不过好在有朱高煦的安排,等大军抵达被破坏的桥梁时,桥梁已经修好,大军顺利渡河。
今日他们的目标是南边的高邮,当年张士诚就凭着这座城挡住了百万元军。 ↑返回顶部↑
现在回想起来,那小子似乎一直不安分,只是他也没想到,那小子会闹得这么大,居然还绕开了江淮防线,直插扬州。
“陛下可派人赏赐二位,看看二位态度如何,再决定是否召二位入京。”
齐泰眼看朱允炆不答应郭英的建议,只能换了种方式开口。
果然,在他这么开口过后,朱允炆也没有再拒绝,而是颔首道:“既然如此,就按照齐先生的方法去办吧。”
“此外,朕还想问问,扬州城能守住吗?”
朱允炆目光直视齐泰,齐泰闻言作揖回礼:“扬州城为太祖高皇帝命人修建,城墙高大宽厚,又有水次仓一处,储粮数十万石,足够城中百姓吃数个月。”
“况且其依托运河与长江,想要运输粮食和火药轻而易举。”
“即便贼军围攻扬州,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拿下。”
“陛下北调的旨意已经送抵德州,德州的宋瑄、刘真二人已经率领六万兵马南下,只要吴高快马南下,应该能在徐州追上六万大军,节制六万大军南下。”
“此外,青城的李坚所部也开始对登莱发起攻势,如今渤海水师皆在南边,登州一地只有数千守军根本无力抵挡李坚。”
“届时三府收复,渤海庶人后路断绝,唯有死矣……”
齐泰侃侃而谈,毕竟在他看来,朱高煦这次轻装南下就是自寻死路。
那是四万人,不是四十人,四万人所需粮食是一个天文数字,而江北之地因为元末残破,早已不复汉唐、两宋时期的富庶。
哪怕朱高煦搜刮淮东,顶多也就强撑两三个月罢了,届时李坚和李景隆应该能解决登莱,击退朱棣。
只要他们调整兵马南下,朱高煦这四万人都得覆没淮东。
“如此,朕就放心了。”
眼看朱高煦打到扬州,朱允炆倒是听劝了不少,除了调动兵马保护江南,其它行动他也不再干涉。
如此一来,倒是给了李景隆自由发挥的机会……
《渤海纪事本末》:“上至淮南,庸以扬州自守,建文君调坚将兵四万攻青州,高驰援南下,与瑄、真合兵六万往扬州去。”
《明世宗实录》:“上兵淮南,诸府县皆降,庸不得已,走河西南下入扬州,建文君恐扬州有失,调高大军十六万驰援,又遣坚兵十万攻青州。”
“上闻曰:“建文君惧我,虽数十万众奈何?”率兵往扬州而去。”
第265章 午夜惊魂
“哔—哔——”翌日,在朱允炆时刻关注渤海军动向的时候,在槐楼镇休息的渤海军也在急促的哨声中起床。
由于身处敌境,全军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穿上胸甲和裙甲,其余甲胄则是等遭遇突发情况时再穿戴。
借着残留的粮食,渤海军算舒服吃了一锅热饭。
出发前各队伍打下白条在屋舍桌上,每屋借住费用五文,以白条盖印。
印章为木质,各有纹理,每百户有一枚,纹理各不同,内容则是打白条的百户是哪支队伍,算是基础防伪。
当大军开拔,不久后他们就再度遭遇了桥梁被破坏的事情,不过好在有朱高煦的安排,等大军抵达被破坏的桥梁时,桥梁已经修好,大军顺利渡河。
今日他们的目标是南边的高邮,当年张士诚就凭着这座城挡住了百万元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