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437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并不觉得自己残忍,因为这群武官子弟暂停袭职后,朝廷会选择授予他们武散阶。
  大明的武散阶也有品级,不过只有正一品到正六品。
  为了让武官们怨气少些,朱高煦也做出了让步,增设了正七品折冲校尉和从七品协军校尉的武散阶。
  此外,这次授予的武散阶是以武官子弟承职的品级来平授,只要承袭的散阶还存在,武官的子孙们也能凭此来入学,可以说算是最后的保障。
  在这套体系下,若是家中世袭卫指挥使,那便会平授正三品的昭勇将军。
  按照洪武年间的百官俸禄规定,正三品昭勇将军的年俸是四百二十石大米,等同江南二百亩耕地的产出。
  他们的这个散阶,将会逐代降低一品,也就是说世袭官职最高的正三品卫指挥使,最多能承袭十代人。
  当然,世袭卫指挥使的官员数量也不过几百人,且会随着散阶降职而俸禄越来越低。只要后世君王不大肆授予世袭武职和散阶,那大明的财政就不会有太大负担。
  毕竟受到洪武、永乐年间余荫的武官数量也只有两万多人,其中大部分还是世袭百户官、千户官。
  别说后世君王,就单说朱高煦一个人,兴许就能熬走他们两三代人。
  对于他的这个政策,有的武官高兴,有的则是不舒服。
  高兴的武官都清楚自己子孙的本事,对于没有本事的子孙来说,放弃武职拿一个散阶,俸禄依旧拿着,人也能平安不少。
  万一后代之中有能人,那也能凭借散阶的身份获取入学资格,重新参军拿到武职。
  哪怕是最下层的正六品世袭百户官也能世袭传承四代人,这时间跨度已然不短。
  如此一来,大量武官也没了话说。
  若是子孙有本事,那便直接从国防大学毕业,而后承袭武职,若是子孙无能,那也别上战场祸害人,老老实实拿着散阶,领着俸禄度日。
  正因如此,这次的六军都督府武官承袭改制,倒是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
  当然,之所以没有引起太大波澜,原因也在于这次的改制有人支持。
  “若是这五千学子不袭职,那应该就会有大小五百多实权的武职空出来了吧?”
  郭琰惊叹着,同时又道:“怪不得这些日子许多燕府武官的夫人都想办法来东宫,我原先以为她们是与我聊家常,现在看来她们是家中夫君派来探消息的。”
  郭琰说罢,小心看了一眼朱高煦:“这消息,要说出去吗?”
  “说吧,反正朝廷需要武官,燕府的武官大多都是青壮,与其把兵马交给那些不知兵的武官子弟,不如把兵马交给他们,起码他们还能带兵打仗。”
  朱高煦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他对武官承袭改制的原因就是想让大量没有兵权的燕府、渤海武官上位。
  老朱想对淮西老兄弟好的想法朱高煦能理解,但卫所武官由武转文的现象太严重了,武官世袭的制度已经开始影响大明的军备了。
  历史上,同样的问题,朱棣也有一份责任。
  朱元璋和朱棣两人册封的世袭武官太多,导致接下来大明能打的将领越来越少,王骥这类文官开始冒头,反倒是五军都督府这边只剩下永乐老将的张辅、陈懋、蒋贵、朱勇开始充门面。
  正统年间能打的也就是这四人,外加石亨、石彪、孙镗、毛忠、杨洪、方瑛等将领。
  乍一看还挺多,但张辅等人老迈,青壮派只有石亨、石彪、方瑛、郭登四人。
  就这还是正统年间张太后带着朱祁镇组织三次北伐、四平麓川锻炼出的青壮派将领。
  等石亨、石彪被杀,能撑场子的只剩下方瑛了,结果方瑛还因为常年在西南镇压土司,弹压三宣六慰而在同年病卒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