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449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只是一想到可以回王府,继续做自己的赵王,他还是脚底抹油般的往大教场的屋舍方向跑去。
  在他刚刚离开不久,朱棣与朱高煦也来到了李失、李齐二人面前。
  “陛下万岁,殿下千岁……”
  二人带头作揖唱礼,紧接着木哨声响起,近万兵卒纷纷唱礼。
  “好!”
  朱棣翻身下马,走到了前排的一个十八九岁年轻兵卒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一支女真?”
  “回陛下,我的汉名是吴孟,以前的名字是莫日根,是北山使鹿部的人。”
  那年轻兵卒用还不是太熟练的官话说着,朱棣一听便知道他是刚刚被调到京城不久的兵卒,见状他也好奇询问道:“你们使鹿部的人,真的训鹿、养鹿,用鹿来乘骑?”
  “回陛下,我们训鹿也养鹿,不过鹿只用来在冬季拉车的。”吴孟回答着,朱棣闻言也点了点头,捏了捏他的胳膊。
  “好,足够壮实。”
  他很满意类似吴孟这样的兵源,倒是朱高煦翻身下马后上前询问道:“北山诸部的日子现在过得怎么样,都搬出来了吗?”
  “回殿下……”见到朱高煦,吴孟显得有些激动,整个人都站的笔直了不少。
  “北山好多部落都南下接受了招抚,辽国公(孟章)把我们安置在了肇州城到安东城、黑水城之间的水驿,依托水驿给我们修建房屋。”
  “如果有部落愿意开荒种地,他就给我们带来工匠和水泥,让我们可以修建水利,耕种一些坡地。”
  “如果不愿意开荒种地,还是想继续像以前一样狩猎,那就继续狩猎,但家里得出一个男丁当兵,不过我们的粮饷都会送回家里,让家里即便打不到猎也不至于饿肚子,军饷则是留下给我们自己花。”
  “我南下的时候,听说北山和东海的好多部落都派人接受了招抚,从肇州到黑水城足足有一百多个寨堡,八九万人。”
  关外与山东兵马的军饷是二十石米外加八贯钱,二十石米运回家里,足够一家五口人吃的肚皮圆滚滚,八贯钱也足够吴孟他们这种兵卒在普通城池过着舒坦日子。
  不得不说,孟章和女真人接触久了,还是十分清楚他们需求的。
  “八贯钱饷在京城够用吗?”朱高煦为吴孟整理了一下领子,吴孟也紧张的回答道:“吃住都在大教场里,没什么需要花钱的地方。”
  “大教场里好多弟兄都是拿了钱饷后买棉花和白布,托驿站运回家乡。”
  “棉花多少钱一斤,白布呢?”朱高煦询问吴孟,吴孟也不假思索的回答:“棉花六十文一斤,白布二百文一匹。”
  “嗯,白布还好,就是棉花太贵了。”朱高煦颔首,不由感叹棉花有些昂贵,但也能理解。
  棉花产量在江南等地亩产也不过一百五十斤左右,哪怕在北方地区的北平和山东棉花,亩产也不过二百余斤。
  洪武年间山东就被朱元璋下令种植棉花和大豆,以此来供应辽东。
  到了朱高煦入主山东后,又有计划的加大了大豆和棉花的种植面积,不过时至今日,棉花的价格依旧居高不下。
  好在随着辽东的开荒,不少适合种植棉花的土地也种上了棉花。
  缺少了辽东这个棉花需求的大户,日后关内的棉花价格兴许能随着推广而逐渐下降。
  “修建的集镇都安排上火炕和火墙和下水道了吗?”
  朱高煦继续询问吴孟,吴孟也放松了不少,老老实实的回答道:“都修建了,不仅修建了这些,还修建了混凝土的路面,在集镇里走路都踩不到泥。”
  “那就好。”朱高煦点点头,随后转身走到了朱棣的身后。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