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451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朱棣将科举时间挪到了永乐四年,这让庙堂之上的群臣皱眉,可还能接受,毕竟承认了建文年间科举院试和乡试的成绩。
  不过将下次科举的考卷交给东宫出卷,这就让群臣有些受不了了。
  “陛下,太子虽博学,可对经史典籍熟知多少却无人了解,臣请问太子,甲申科考卷是否与过往科举考卷类似?”
  李至刚作揖询问,也问到了群臣所关心的问题。
  谁都知道辽东的五年官学教育是学的什么,如果朱高煦到时候把那些东西搬上考卷,那南方学子必然会吃亏。
  想到这里,众人纷纷隐晦的看向朱高煦,朱高煦却直接开口道:“类似,不过也有细微调整。”
  说罢,他不等群臣开口询问,便主动开口说道:
  “自甲申科起,全国分为南北中三卷,定进士额为三百。”
  “南北取士分配比例为南人十之五,北人十之四,西南十之一。”
  “北卷范围为渤海、辽东、大宁、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陕西行都司,取士一百二十人。”
  “南卷范围为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湖广、广东取士一百五十人。”
  “中卷范围为四川、广西、云南三省,取士三十人。”
  南北分卷,这个是朱高煦为数不多认同好大哥颁布的有用政策,并且影响了大明及后世六百多年。
  南北分卷毫无疑问是防止国家分裂的政策,毕竟眼下经济重心已经彻底南移,大明又是自南方起兵,因此江南受到元末战乱的影响最小,其次是北方,最后是汉化不算深入的广西及西南。
  论经济,毫无疑问也是这个排名,因此经济落后的地方必然教育落后,而教育落后就肯定考不过教育先进的江南一带。
  这样的经济、教育局面下,如果“统一考试”那么绝大多数进士名额都会被南方籍贯占据,长此以往北方以及部分南方省份必然离心离德。
  明初洪武四年的科举举办过后突然暂停科举的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发现了北方和西南及江南的差距太大,所以在暂停科举的十三年时间里,朱元璋一直忙于对北方和西南的官学建设,直到洪武十七年才重开科举。
  此后四次科举中,北方占据进士席位常年保持在三成,西南偶尔一成,其余也就被江南和中南地区垄断。
  南北中三卷,是朱高煦结合了历史上大明最终完善的政策。
  在这种南中北分卷下,并不会造成三地士子官官相护、结党营私的情况。
  毕竟明朝的科举是各省组织乡试考出举人来,然后朝廷组织会试考出进士来。
  南中北卷的名额分配是固定的,但是三卷各省可没有固定的名额分配,因此很难形成三地党争的局面。
  哪怕到了万历、天启年间党争最为严重的时候,其实也没有北方和西南什么事情,而是南卷诸省的争斗,也因此形成了明末特有的籍贯派系争斗。
  南直隶由于被拆分为十八个直隶的州、府,因此也需要内部竞争,所以无法形成如淮西、江东一样的党派。
  整个晚明里,南卷籍贯的官员形成了以苏州为首的江东昆党,宣州为首的宣党,浙江的浙党和湖广的楚党。
  相较于他们,山东的齐党和陕西、山西的秦党并不算什么有实力的党派。
  不过这种局面与朱高煦无关,眼下的他只要能确定南北中三卷制度就行,至于其他的齐楚浙宣昆等诸党如果冒头,那反倒是利于皇帝平衡庙堂,不至于一家独大。
  “一百五十席位……”
  奉天殿内,群臣默不作声,作为大学士的解缙则是在分析利弊。
  他与杨士奇隐晦的对视一眼,显然他们对于南卷一百五十席不是很满意。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