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611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一开始陈瑄还有些警惕,担心它们会和交趾、南洋一样,有不少疟疾和蛇虫鼠蚁在其中。
  然而随着他们登陆那片白色沙滩,他们这才发现这里并没有太多树木,不过植被还算丰富,是他们并未见过的一种气候。
  “不是雨林气候。”
  自从朱高煦撰写了《气候学》书籍,这本书便成为了海军将领们必须学习的几种书籍之一。
  在此之前,陈瑄并没有接触过地中海气候,而《气候学》也没带在身边,所以他也判断不出这是什么气候。
  “看看有没有水源。”郑和走在陈瑄身旁,在打量四周的同时,也开始在一些泥土较多的地方尝试用空心杵打入土中,深入三尺后再取出,触摸其尖端的泥土。
  “还算湿润,应该能打出井水。”
  挤出铁杵的泥土,郑和满意点头,随后让人打井并修建营盘。
  随着时间一点点过去,海上的明军开始渐渐登陆岸上。
  由于分兵护送商帮去探矿,加上在木骨都束也留下了不少兵马,因此抵达此处的明军数量只有不到七千人。
  虽然人数不多,但想要修建一个营盘并不困难。
  船上的石灰石、铁矿粉、黏土都是现成的,海上也有细小的石块和海沙。
  尽管海沙不是最佳材料,但地方简陋也没有办法了。
  不多时,防风墙修建完毕,明军也开始搭建帐篷,并打出了一口口水井。
  尽管当地植被并不丰富,但地下水的资源却并不少,向下掘井不过一丈六尺,便开始涌出地下水。
  十三口井,不仅能满足当下军队的用水,也能为留在此处的官场官兵留下可以种植作物、浇灌蔬菜的水源。
  “明日七千人分出五千人,又细分为五十队,从各个方向向北搜寻,看看有没有土人的部落。”
  “如果有,那不要发生冲突,让向导试试可不可以沟通,与他们换取足够的蔬果。”
  大帐内,郑和吩咐着军中七十余名千户官,同时对陈瑄交代道:“海上分出一千人,沿着海岸线向北搜寻,看看有没有可以换取蔬果的部落。”
  “另外确定一下,《洋流图》和《季风图》有没有问题,需不需要做出修改。”
  “是!”众人作揖应下,短暂休息一夜后,便按照郑和的军令开始执行。
  至于郑和则是留在原地,继续用船上为数不多的材料修建官场。
  舰队从一路南下与部落交换物资,当下船上的物资足够他们这七千人在此生活三个月。
  不过郑和不可能把三个月的物资都吃完,因为他还要在这里留驻一千人来维持官场。
  因此他准备花费一个月时间修建好官场,开垦出一定数量的熟田,然后率领主力踏上返程,将剩余的物资留给官场官兵。
  时间一点点的流逝,三天时间内,许多步塘都开始返回。
  事实证明这块地区确实有其它民族的生活,他们虽然是黑人,却与其它地方的黑人不太相同,肤色偏黄,面部特征也接近中南半岛的一些人种。
  他们的数量大概在八千人左右,身高在四尺五寸到四尺七寸(145cm~150cm)之间。
  他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却也会圈养牲畜。
  面对突如其来的明军,他们大多十分警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