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649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就是说,整个关外能凑出十八万民夫,而关内只需要抽调十二万。
  为了征募十二万民夫,朱棣这才在北京耽搁了近半个月。
  不过就城外那热闹的情况来看,十二万民夫大概已经凑足,这让返回北京的朱棣十分满意。
  他骑马抖动缰绳,在上千骑兵的拱卫下进入安定门。
  穿过甬道,出现在他眼前的是统一规划建设的院落,以及临街的五层中式高楼。
  这些高楼并非传统的木质建筑,而是采用生铁、混凝土修建的仿中式高楼。
  这些高楼除了飞檐、盔顶和延伸出来的重檐斗拱采用了木质结构外,主体结构依旧是生铁混凝土。
  当然,除了临街可以作为商品的房屋是修建五层并使用生铁混凝土外,其余民居基本都是混凝土与砖头、瓦片建筑而出。
  这样的建筑自然不可能有南京那般古色古香,但却是日后必须要走的趋势。
  如果采用南京的方式建造北京城,那北部燕山不知道会有多少树林遭遇砍伐,这可不符合朱高煦植树造林,防范风沙的想法。
  要知道这个时期的北京,已经多次被风沙入侵,因此朱高煦才会下达天寿山一带禁伐的教令。
  当然,禁伐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百姓也不想砍树,但房屋、柴火都需要木头,砍树是不得已而为之。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解决这些问题。
  房屋可以用混凝土修建,不仅节约了木头,还节约了粮食。
  至于柴火,则是可以开采山西和北直隶的煤矿,将煤炭价格打到比木柴价格还低,那木柴便会从生活必需品,变成可平替的产品。
  后世的大部分树林,也都是在电力、煤气、煤炭相继进入百姓家中之后,才开始安全生长起来的。
  如果没有电力、煤气和煤炭,那许多树林都会消失。
  “北京倒是热闹,现在有多少百姓了?”
  骑马走在北京城街头那水泥路上,朱棣询问身旁身骑战马的王彦,王彦也回禀道:
  “奴婢前些日子询问了行部尚书郭骥,他说当下北直隶有三百零七万六千余口人,但大多都是生活在南边,顺天府口数有三十七万三千余,其中北京城内便有二十万余口。”
  “北京内城足够生活五十万百姓,后续若是人口增长,还可以在南边开修外城,反正现在有了混凝土,修建城墙倒也不耗费什么粮食。”
  使用糯米灰浆固然坚固,但毕竟浪费粮食。
  相比较之下,水泥的配方在不断完善,强度也在不断增加,耗费也不如糯米灰浆,可存储的时间更长,更容易储存。
  因此,水泥大规模生产后,使用它作为建筑材料,比糯米灰浆要更便捷便宜。
  “才二十万人就这样热闹了,看样子日后的北京不会比南京差。”
  朱棣骄傲点头,唯有迁都北京,才不会让江南获得政治、经济双重中心的优越。
  迁都北京,本质上就是分割江南因政治中心而获得的投入,将这份投入转而投入北方。
  不仅如此,迁都之后,江南许多官员也将跟随朝廷迁居,这能为北直隶带来数十万的人口。
  唯一的粮食问题,也因为东北的开发而被减轻,并且朱棣也听说了东洲作物运抵南京的消息。
  “那些东洲作物,老二具体是怎么说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