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663节(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你和胡纶交代一声,让他考察考察这些生员的人品,如果可以的话,让他们准备参加下一届会试,算上辽东的中学官员,应该能走出不少中学出身的科举官员。”
  相比较小学,中学毕业之人若是还能从科举之中高中进士,那无疑在各方面质量都算上佳。
  有了这群人,朱高煦治理江南也会更容易。
  以北人治江南,配以当地驻军,朱高煦就不信江南还敢像历史上那样,动辄拖欠赋税。
  当然,眼下更值得他考虑的,还是迁都的事情。
  “北京的营造也快结束了,迁都一事自然是势在必行,不过南直隶这边还需要确定一下。”
  “在迁都北京后,南直隶的四州十四府统一由京城直辖,不设行省。”
  把南直隶碎片化,这是迁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清朝把江南省一分为二,无非就是江南省实力太大罢了。
  不过比起清朝,大明拆分的更厉害,直接把江东两淮拆分十八块。
  历史上明朝这么做了,也做的挺好,整个南直隶就没有团结过,甚至后世江苏十三太保,也有一定的原因。
  未拆分为十八个直辖州府前,还能有江东、两淮的划分。
  拆分之后,干脆以州府开始形成党派,晚明的浙江是浙党,山东是齐党,山西和陕西是秦党。
  反观南直隶,这里从来没出现一个统一的党派,因为当地连布政使司都没有,想团结都没机会。
  不管是宣党还是昆党,它们都是以州、府作为底子聚拢的党派,宣党起家宣州,昆党起家苏州……
  除此之外,便是盘踞在南京的洪武遗留勋贵及镇守太监和留守六部势力。
  像明初的淮西、江东等宽泛派系很难出现,毕竟各府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
  资源就那么点,你多他无,自然合不到一起去。
  正因如此,晚明南直隶还能正常向北方运送赋税,浙江、江西就不太行了。
  至于万历年间的南直隶苏州抗税,那只能怪万历派出的太监质量参差不齐了。
  孙隆和陈奉,这两个太监分别就是苏州民变和武昌民变的罪魁祸首。
  负责苏州征税的孙隆,一开始只征“行商”不征“坐贾”,主要针对小商小贩,不针对大商贩。
  因此,对于这种征税办法,大商贾还是比较支持的,所以税顺利征收上去,但孙隆私藏较多。
  到后来孙隆贪心,开始征大商贾的税,而不降低小商小贩的税,被大商贾抓住机会,几番怂恿就闹成了全苏州商贩暴动的抗税事件。
  朱高煦记忆比较清楚的,就是“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皆自分饿死。”的史料。
  可以说,这种手段即便放在后世都屡见不鲜,不过后世可以降低标准换工作,而这个时代的工作可不好找,而且粮食又贵,很容易饿死人。
  在朱高煦看来,即便万历派出的太监能力不行,贪心十足,但只要有足够的异地军队驻扎,那该收的税还是能收上来。
  满清入关后又不是没搞过强征,结果江南还不是老老实实的。
  用江南的兵征江南的税,这是行不通的,所以朱高煦才会设置换防这一手段。
  如今南直隶、江西、浙江的兵,基本都被朱高煦调换为了山东、辽东、北平兵马。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