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712节(1 / 4)
“整个江南的情况你们了解,起码有三成百姓缺乏柴火,也就是说几近一千五百万。”
“这一千五百万人需要多少柴火,换成煤炭可以减少五成,但即便如此,依旧有两千多万吨的缺口。”
朱高煦说着,夏原吉却作揖道:“殿下,一担河柴百斤,值钱三十三文,而五十斤煤炭虽然耐烧,却值钱六十五文。”
“即便两京铁路通车,百姓也只会选择河柴,不会选择煤炭。”
“我知道,所以要把煤炭价格降低下来!”朱高煦打断道:
“这几日,你们亲自往大同走动,看看我朝北疆还有多少树木。”
“北方柴火每担七十余文,江南三十三文,而煤炭在北方每百斤已经降低到了七十余文。”
“若是能继续提高产能,一旦煤炭方便,价格也能降低到三十文每百斤,那北方和江南的人还会选择河柴吗?”
朱高煦要把煤炭价格降低下来,夏原吉等人却皱眉道:
“国朝采煤,每个工人最多每天采出价值二百文的煤矿,工价近一百三十文。”
“若是煤炭降到每百斤三十文,那各地煤矿场便会入不敷出,需要朝廷拨发钱粮才能维持。”
夏原吉把煤炭价格贵的原因摆在朱高煦面前,朱高煦闻言则是开口道:“正因如此,才要提高开采质量。”
“就拿一个矿坑来说,二十名矿工,起码需要十个人抽水,能工作的只有十个人。”
“如果安装抽水机抽水,那二十名矿工只需要派出一个人专门负责抽水,其余人只管挖矿就行。”
“如此一来,开采煤矿的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朱高煦的话让夏原吉和郭资面面相觑,他们明白朱高煦的意思。
当下煤矿工人数量很多,但有一半都负责抽水,生产力被严重耽搁。
如果这批矿工能被释放出来挖矿,将抽水的任务交给抽水机,那各地煤矿场也就减少了人力浪费的情况。
只是这一块,起码就能节省每个矿场除运输外一半的支出,煤矿开采量会提高,百姓也能享受低价煤。
“虽说抽水机已经实验过,但大批应用还没有数据支持。”
“况且朝廷那么多矿坑,需要多少个抽水机才能满足,这又是一笔支出……”
夏原吉抱着怀疑的态度质问,朱高煦却轻笑: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一台抽水机不过几百贯,但它却能用许多年。”
“这笔买卖朝廷怎么算都不会亏本,低价煤炭一旦出现,配合火车,那能极大解决大明城镇人口的柴火问题。”
“不过你说的也对,必须要先做好配套的交通。”
“在此之前,各地煤矿场的煤炭就暂时存储起来,以此应对日后庞大的城镇煤炭市场。”
第462章 孤家寡人
“淅沥……”寒冬腊月间,在北方百姓都在家中休息,煎熬渡过寒冬的时候。
山西大同地界的某处镇子却充斥着身穿薄衣,身上黑黢黢一片的工人。
在那山包之下的矿洞口,不断进出着矿工,他们有的挑水、有的推车,还有的换班出来休息,身上虽然很脏,可脸上笑容却不减。 ↑返回顶部↑
“这一千五百万人需要多少柴火,换成煤炭可以减少五成,但即便如此,依旧有两千多万吨的缺口。”
朱高煦说着,夏原吉却作揖道:“殿下,一担河柴百斤,值钱三十三文,而五十斤煤炭虽然耐烧,却值钱六十五文。”
“即便两京铁路通车,百姓也只会选择河柴,不会选择煤炭。”
“我知道,所以要把煤炭价格降低下来!”朱高煦打断道:
“这几日,你们亲自往大同走动,看看我朝北疆还有多少树木。”
“北方柴火每担七十余文,江南三十三文,而煤炭在北方每百斤已经降低到了七十余文。”
“若是能继续提高产能,一旦煤炭方便,价格也能降低到三十文每百斤,那北方和江南的人还会选择河柴吗?”
朱高煦要把煤炭价格降低下来,夏原吉等人却皱眉道:
“国朝采煤,每个工人最多每天采出价值二百文的煤矿,工价近一百三十文。”
“若是煤炭降到每百斤三十文,那各地煤矿场便会入不敷出,需要朝廷拨发钱粮才能维持。”
夏原吉把煤炭价格贵的原因摆在朱高煦面前,朱高煦闻言则是开口道:“正因如此,才要提高开采质量。”
“就拿一个矿坑来说,二十名矿工,起码需要十个人抽水,能工作的只有十个人。”
“如果安装抽水机抽水,那二十名矿工只需要派出一个人专门负责抽水,其余人只管挖矿就行。”
“如此一来,开采煤矿的效率自然就会提高。”
朱高煦的话让夏原吉和郭资面面相觑,他们明白朱高煦的意思。
当下煤矿工人数量很多,但有一半都负责抽水,生产力被严重耽搁。
如果这批矿工能被释放出来挖矿,将抽水的任务交给抽水机,那各地煤矿场也就减少了人力浪费的情况。
只是这一块,起码就能节省每个矿场除运输外一半的支出,煤矿开采量会提高,百姓也能享受低价煤。
“虽说抽水机已经实验过,但大批应用还没有数据支持。”
“况且朝廷那么多矿坑,需要多少个抽水机才能满足,这又是一笔支出……”
夏原吉抱着怀疑的态度质问,朱高煦却轻笑: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一台抽水机不过几百贯,但它却能用许多年。”
“这笔买卖朝廷怎么算都不会亏本,低价煤炭一旦出现,配合火车,那能极大解决大明城镇人口的柴火问题。”
“不过你说的也对,必须要先做好配套的交通。”
“在此之前,各地煤矿场的煤炭就暂时存储起来,以此应对日后庞大的城镇煤炭市场。”
第462章 孤家寡人
“淅沥……”寒冬腊月间,在北方百姓都在家中休息,煎熬渡过寒冬的时候。
山西大同地界的某处镇子却充斥着身穿薄衣,身上黑黢黢一片的工人。
在那山包之下的矿洞口,不断进出着矿工,他们有的挑水、有的推车,还有的换班出来休息,身上虽然很脏,可脸上笑容却不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