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714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些东西能自己动,全靠水和煤炭,那你这个工厂每年需要消耗多少煤炭和水?”
  朱棣拿着车床制作出来的螺丝仔细打量,口中也提出了疑问。
  “每天消耗四十吨煤炭,正因如此才会把工业区放在房山。”
  “至于水,北直隶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不用担心。”
  朱高煦解释了一番,而朱棣也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这个时代的河北虽然因为气候环境,降雨量不如后世的河北那么大,但问题在于这个时代的河北人口也不如后世那么多。
  后世河北大地人口接近一亿一千万,而当下的河北仅有不足四百万。
  单单说人均水资源这块,这个时代的北直隶是后世河北的近三十倍。
  至于所谓的温室效应,朱高煦恨不得多来点温室效应。
  如果可以,他甚至希望全球上升两度,这样他就不用担心小冰期了。
  只可惜,相比较自然,人的力量着实太小了,这种事情根本无法实现。
  “这东西如果拿去制作兵器,恐怕生产速度也不会慢吧?”
  朱棣看到这些机器制作螺丝的场景后,第一反应就是将其用作军工。
  对此,朱高煦也点头道:“军械局里面已经开始设计适合的车床,等火炮可以批量生产的时候,军校之中的弹道学也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朱高煦虽然这么说,但他并不认为军械局可以很快用上军工车床。
  他们是直接弄出来了蒸汽机,可与蒸汽机相关的许多行业发明他们却没有发明出来,只能不断摸索。
  另外,大明现在需要的不是让蒸汽机进入各行各业,而是要解决人口贫困问题。
  西北由于降水线向东南推移,曾经汉唐时期水草丰茂的关中、河套、河西等地都变得贫瘠起来。
  这些地方可以发展工业,但它们生产的商品必须要有渠道卖出去,而这条渠道就是西北铁路。
  修建一条西北铁路,朱高煦仔细观察过,起码能解决沿边两百多万人的务工问题。
  通过大基建来将海外金银铸造为货币发放给百姓,这是最不可能引起通货膨胀,还能让西北百姓富裕的手段。
  想到这里,朱高煦对身旁的主事询问道:“每年能增加多少产量?”
  “大约四成”主事不假思索的回答,这让朱高煦颔首道:
  “倒也不错,按照这么算,等两京铁路通车的时候,差不多能有近二百辆蒸汽机车可以通行。”
  “按照当下的运力,二百辆车差不多能运两万四千吨货物,如果是粮食,大概就是十五六万石。”
  “从南京到北京,只需要跑两个月,这二百辆车就能运回三百多万石粮食,同时南下时也能将两万四千吨煤炭运往南方。”
  “运抵之后,除去消耗,即便每百斤煤价四十文,一趟也能为朝廷赚七八千贯,一年下来就是八十多万贯。”
  朱高煦说着两京铁路通车的好处,而煤炭只是货物之中利润最便宜的货物,如果将其它利润高的货物运往南方,那价格将会更高。
  按照这样的盈利速度,刨除维护成本,大概十五年左右就能回本。
  “赚钱这方面我是信你的,不过两京铁路还有四年多才能通车,朝廷的钱可不一定够花四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