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763节(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现在朝廷继续扩修铁路,用的并非是朝廷的钱,而是百姓在银行的钱。”
  “这钱花出去容易,想赚回来就难了。”
  “朝廷现在还背负着数百万贯的利息等待偿还,臣以为应该稳扎稳打,而不是试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徐硕在地方为官,也了解了户部的情况,故此他才认为皇帝并不赞同在现有的基础上扩修铁路。
  要知道,过往但凡需要修建铁路,皇帝不等群臣反应就已经派工部去勘察了,而今皇帝没有举动,就说明这些铁路都没有修建的必要。
  不得不说,他猜的很对……
  在他话音落下后不久,脚步声便从偏殿之内响起。
  不多时,朱高煦身穿常服走出偏殿,众人见状纷纷把腰躬得更深了。
  “徐硕说得对,朝廷有钱,但这钱不是朝廷的钱,而是天下百姓的钱。”
  “修建铁路不仅要从经济方面着手,还得看政治和军事。”
  “不是必要的铁路,都可以暂时推后,慢慢修建。”
  “诚然朝廷可以一口气修建你们所说的所有铁路,但这样的后果是什么,你们得考虑清楚。”
  “寅吃卯粮不是朕的性子,若不是为了南北弥合,朕也不会修建从江浦通往东北和西北的铁路。”
  “你们可以花钱如流水,但等到百姓需要用钱的时候,不知道你们怎么把钱找回来还给百姓?”
  朱高煦一边说,一边走上了武英殿正殿的金台,并稳稳当当的坐在了金台上。
  群臣随着他走动的方向而小心翼翼的转身,看着他坐下后才松了一口气。
  “你们也是平民子弟出身,百姓的钱来的有多不容易,应该知道才对,怎么反倒是不如徐硕理解的通透?”
  “朕最近读了《贞观政要》,其中‘辩兴亡’的篇章很值得朕警醒,不知道你们可曾知道这篇说的是什么?”
  朱高煦询问众人,众人一时间说不出来,至于精通儒学与经史典籍的薛瑄站出来作揖道:
  “陛下说的应该是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
  “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
  “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薛瑄话音落下,众人虽然没看过这篇文章,但却能听懂意思,并且他们也了解隋朝的制度,故此知道朱高煦说起这段文章的意思。
  隋代的义仓是一种全民性的粮食赈济措施,它由国家出面承办,由社会各界负担仓谷,赈灾面向社会大众。
  然而后来杨坚觉得百姓鼠目寸光,没有长远之计,于是便进行了改革,下诏将把义仓设在州治或者县治,并由官府进行管理。
  原本的自愿捐献,也变成了一种必须缴纳的税,并按照百姓情况分为上、中、下三等税,其中上户纳谷一石、中户七斗,下户四斗。
  这样的强制捐献制度本身就有问题,但只要能正常赈灾,那依旧是一个不错的制度。
  然而开皇十四年时百姓闹了饥荒,乞请隋文帝开仓放粮,但隋文帝却并没有下达开仓的旨意,导致百姓遭饥荒而死的人数不胜数,隋朝的府库却越来越充裕。
  在这样的制度运作下,开皇年间储蓄的钱粮,累积到了足够隋朝的政治班子运行五六十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