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 第839节(2 / 4)
“哈密府当下情况如何了?”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作揖道:“自运送抽水机以来,当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如今当地有驻军三千,百姓四万,耕地三十余万亩。”
“待火车修抵后,搭配足够的化肥,每年能积攒五万石存粮。”
郭资这么说,其实话就很明显了,不过一旦有了铁路,哈密这每年五万石存粮也就不算什么了。
朝廷如果真的要对亦力把里用兵,完全可以依靠铁路从湖广、江南运送粮食前往西域,耗费虽然大了些,但军队不至于断了粮草。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辅兵的问题,而这也是朱高煦还不准备对亦力把里动手的理由。
即便大明的铁路修抵吐鲁番境内,可从吐鲁番前往亦力把里足有一千五百余里,前往喀什更是距离两千余里,北边的也速里(阿勒泰)就更不用多说。
这些距离,可都是需要大批挽马队和辅兵运输才能逾越的距离。
即便每名辅兵配备一辆挽马车,最少也需要三十万辅兵才能保障三万骑兵在整个西域作战。
这路途和作战的消耗,对于大明朝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尽管国库中还有四千余万的钱粮没有使用,但有钱也不能随便用,所以朱高煦需要等待一个可以边打边修建铁路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亦力把里歪思汗身死的机会。
“西域之事,礼部好好斡旋,莫要让亦力把里以为我天朝势大欺人。”
朱高煦吩咐过后便站了起身,朝着偏殿内走去,群臣纷纷作揖躬身,为他让开一条道路。
瞧着他走入偏殿,群臣面面相觑,朱瞻壑跟随前往偏殿,但在经过江淮、陆愈身旁时还是停顿片刻开口道:“今日是你们二人班值吗?”
“回殿下,是臣二人班值。”
陆愈作揖行礼,朱瞻壑颔首没有多说,显然他稍许有事情与陆愈、江淮交代。
众人将这画面看在眼里,心里并不觉得奇怪,只是在朱瞻壑也走入偏殿后纷纷离去。
末了,武英殿内只剩下了陈昶、杨荣、杨溥、薛瑄、陆愈、江淮、王骥等七名阁臣。
七人心照不宣的坐下理政,虽然只是七个人,却分别代表了如今庙堂上的四股势力……
第533章 数据治国
“恭送陛下……”黄昏,随着唱礼声响起,朱高煦在殿阁群臣及朱瞻壑的目光下乘坐步舆往乾清宫而去。
“殿下,臣等告退……”
杨荣、杨溥、薛瑄、陈昶四人对朱瞻壑作揖,而留下来的则是王骥、江淮、陆愈三人。
“散班之后回家多多休息。”
朱瞻壑安慰几声,便让四人离去了。
在四人走后,他这才走回了武英殿,而武英殿正厅的长桌上则是摆放着数百本待处理的奏疏。
洪武年间,每日有奏疏二三百本实属正常,四百余本便已经是国事繁重了。
到了永乐年间,奏疏数量随着疆域开拓并实控而骤增,三百余本属于正常,偶尔能突破到五百本。
时至洪熙十二年,每天六百余本奏疏都算是正常,而近几日奏疏甚至达到了七百余本。 ↑返回顶部↑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作揖道:“自运送抽水机以来,当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如今当地有驻军三千,百姓四万,耕地三十余万亩。”
“待火车修抵后,搭配足够的化肥,每年能积攒五万石存粮。”
郭资这么说,其实话就很明显了,不过一旦有了铁路,哈密这每年五万石存粮也就不算什么了。
朝廷如果真的要对亦力把里用兵,完全可以依靠铁路从湖广、江南运送粮食前往西域,耗费虽然大了些,但军队不至于断了粮草。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辅兵的问题,而这也是朱高煦还不准备对亦力把里动手的理由。
即便大明的铁路修抵吐鲁番境内,可从吐鲁番前往亦力把里足有一千五百余里,前往喀什更是距离两千余里,北边的也速里(阿勒泰)就更不用多说。
这些距离,可都是需要大批挽马队和辅兵运输才能逾越的距离。
即便每名辅兵配备一辆挽马车,最少也需要三十万辅兵才能保障三万骑兵在整个西域作战。
这路途和作战的消耗,对于大明朝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尽管国库中还有四千余万的钱粮没有使用,但有钱也不能随便用,所以朱高煦需要等待一个可以边打边修建铁路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亦力把里歪思汗身死的机会。
“西域之事,礼部好好斡旋,莫要让亦力把里以为我天朝势大欺人。”
朱高煦吩咐过后便站了起身,朝着偏殿内走去,群臣纷纷作揖躬身,为他让开一条道路。
瞧着他走入偏殿,群臣面面相觑,朱瞻壑跟随前往偏殿,但在经过江淮、陆愈身旁时还是停顿片刻开口道:“今日是你们二人班值吗?”
“回殿下,是臣二人班值。”
陆愈作揖行礼,朱瞻壑颔首没有多说,显然他稍许有事情与陆愈、江淮交代。
众人将这画面看在眼里,心里并不觉得奇怪,只是在朱瞻壑也走入偏殿后纷纷离去。
末了,武英殿内只剩下了陈昶、杨荣、杨溥、薛瑄、陆愈、江淮、王骥等七名阁臣。
七人心照不宣的坐下理政,虽然只是七个人,却分别代表了如今庙堂上的四股势力……
第533章 数据治国
“恭送陛下……”黄昏,随着唱礼声响起,朱高煦在殿阁群臣及朱瞻壑的目光下乘坐步舆往乾清宫而去。
“殿下,臣等告退……”
杨荣、杨溥、薛瑄、陈昶四人对朱瞻壑作揖,而留下来的则是王骥、江淮、陆愈三人。
“散班之后回家多多休息。”
朱瞻壑安慰几声,便让四人离去了。
在四人走后,他这才走回了武英殿,而武英殿正厅的长桌上则是摆放着数百本待处理的奏疏。
洪武年间,每日有奏疏二三百本实属正常,四百余本便已经是国事繁重了。
到了永乐年间,奏疏数量随着疆域开拓并实控而骤增,三百余本属于正常,偶尔能突破到五百本。
时至洪熙十二年,每天六百余本奏疏都算是正常,而近几日奏疏甚至达到了七百余本。 ↑返回顶部↑